資源描述:
《從布迪厄的“反思社會學”看經(jīng)濟學理論和實踐的反思——讀《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論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學術(shù)論文-天天文庫。
1、從布迪厄的“反思社會學”看經(jīng)濟學理論和實踐的反思——讀《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論文..一在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和實踐中,反思既是一個基本的理論概念和范疇,也是一個有效的實用技藝和武器。它不僅使之與以前的社會學區(qū)別開來,而且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分析框架和理論特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反思性是布迪厄社會理論的“出類拔萃的單一特征”。在中國的古藉中,反思一詞與反省、反躬的含義相近,系指自我省察,反身自省..,反求諸已,如反躬自問。在《禮記樂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述,“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2、這樣的反思主要用于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在哲學和社會科學理論中,反思的概念使用很廣。洛克曾經(jīng)使用過反思概念,把對意識的內(nèi)在活動的觀察稱作內(nèi)省經(jīng)驗。在黑格爾那里,反思更占據(jù)了其哲學的特殊地位,反思就是自我意識,專指思想本身進行的反復思索,即思想的自我運動。到了近代,倡導反思性觀念,提出“反思社會學”的學者也不是布迪厄一人,有現(xiàn)象學和闡釋學的,有民族方法學或常人方法學的,還有其他“后現(xiàn)代”形式的。但在反思的主體、反思的對象、反思的目的、反思的作用、反思的方法等方面,都與布迪厄有著明顯的差別。從反思的主體來看,與
3、僅僅把個人(“私人”或“主我”)作為反思主體的其他學者不同,布迪厄的“反思性回歸自身”,既把個人作為反思的主體,又認為反思社會學是一項集體事業(yè)(第44頁),反思性概念所要求的“返回”超出了經(jīng)驗主體的范圍,而要延申到科學的組織結(jié)構(gòu)和認知結(jié)構(gòu),因而,“反思的主體最終必然是要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科學場域”(第48頁)。從反思的對象來看,與反思的主體相對應,“反思社會學的基本對象不是個別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會無意識和學術(shù)無意識”(第44頁)。因為,每一個社會科學家不僅受到他在社會結(jié)構(gòu)中的位
4、置(即社會出身和社會標志)的影響,而且為其在學術(shù)場域中的位置所左右,同時,每個人都帶有天生的唯智主義偏見,這種偏見一方面會使學者在構(gòu)建自己的研究對象時,不自覺地將其與對象的關(guān)系投射到對象之中,另一方面又使其陷入“學究式的謬誤”之中,對深深嵌入我們對世界的思考的事實中的、內(nèi)化于概念、分析工具和經(jīng)驗研究的實際操作中的預設缺乏警醒,以至用理論的邏輯代替和否定實踐的邏輯。因此,布迪厄的反思要求和引導社會科學家去認識那些“支配了他們的深入骨髓的特定的決定因素”(第54頁),對作為文化生產(chǎn)者的社會科學家進行分析,
5、對社會學工作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特定形式進行反思。從反思的目的來看,布迪厄的反思社會學不是要破壞社會學的認識論保障,而是要鞏固它,不是要削弱它的客觀性,而是要擴大社會科學知識的范圍,增強它的可靠性。這充分表現(xiàn)在布迪厄的反思在社會科學進步中所起的作用上。首先,反思能夠增強科學的自主性。社會科學實踐要使自己不受任何粗暴無禮的干預和潛移默化的左右,避免成為社會力量的玩偶,就要增強和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叭绻嬖谥慌蚕淼姆此夹允侄?,能被集體性地掌握和運用,這本身就是爭取自主性的一種強大武器”(第198頁
6、)。當然,要保持自主性,不僅要有自主性的社會條件,而且要有自主性的科學資本(包括各種防御、建構(gòu)、論辯的手段,以及得到認可的科學權(quán)威)。不過,社會學的特殊性質(zhì)總是使其受到外來需求壓力的支配,在社會場域內(nèi),總有很多人自以為擁有對社會世界與生俱來的知識,擁有天賦的科學;在科學場域內(nèi),總是存在著一些受異治性支配的兜售常識的人,所有這些人的機會主義行為,也起著劣幣驅(qū)逐良幣的作用。反思雖然不能完全消除這些人,但卻可以減少他們的危害。其次,反思能夠推動科學的進步和知識的增長。社會學進步的重要障礙是,錯誤地認為自己有
7、能力探究人類的所有實踐,包括象科學、哲學、法學、藝術(shù)等實踐,因而具有“元”科學的性質(zhì);社會學家這門職業(yè),其無意識的動機之一就在于它是一門力圖成為“元”科學的職業(yè)。布迪厄認為,社會學的“元”科學性質(zhì),“始終應當是針對它自身來說的”,它必須利用它自身的手段,對自己進行反思,確定自己是什么,自己正在干什么,努力改善對自己立場的了解。這樣就能消除由于無反思所引發(fā)的各種偏見,努力探尋各種機制的知識,一方面推動科學的進步,另一方面進一步改善反思的條件。再次,反思能夠祛除幻象,使知識份子獲得更大的自由。知識份子往往
8、自以為有知識而自視高明,認為自己全無幻覺,尤其是對自己全無幻覺。其實,由于社會決定機制無所不在,由于符號性的支配和對社會世界的信念式理解,知識份子同樣存在著偏見和幻覺,不僅有對社會世界的幻覺,而且有對自己的幻覺。與此密切相關(guān),知識份子喜歡獨立思考,喜歡從個性解放中尋求自由,卻忘記了“知識份子自由”背后存在的一種政治學。布迪厄認為,對于個人來說,無意識與決定論是彼此契合的,同樣,知識份子的集體無意識是其與支配性的社會政治力量間契合關(guān)系的特殊表現(xiàn)(第2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