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詞別是一家——論以詩為詞以文為詞》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詞別是一家”論蘇軾的“以詩為詞”、辛棄疾的“以文為詞”較之唐宋詞主體風格的得與失一、什么是詞的主體風格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從先秦到唐代,已走向鼎盛時期。到了晚唐五代,詩歌開始走下坡路。于是,一種新的詩體——詞,便產生了。詞是什么?詞是為言情而產生的倚聲文學。產生于唐末民間,以言情為主,和樂而歌。當時,飲宴必奏“燕樂”,曲調之多,變化之快,窮盡樂府和聲之法?!疤迫四艘栽~填入曲中,不復用和聲。”(沈括《夢溪筆談》)文人倚聲填詞,供歌妓舞女吟唱于紅樓夜月。內容大多為傷春悲秋,離愁別緒、風花雪月,男歡女怨。在形式上按譜填詞,嚴守格律、平仄
2、。到五代宋初,詞之主體風格具陳??v觀唐宋詞壇,可以看出:詞是主情致、協(xié)聲律、聲情并茂的言情文學。這種風格,一直為后代正宗詞派繼承,形成“一代之文學”。北宋中葉以前,詞壇的主體風格大抵如斯。之后,東坡、稼軒出,詞風為之一變。“以詩為詞”、“以文為詞”應運而生,豪放派崛起詞壇。宋詞主體風格之外又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風貌。誠然,蘇、辛的豪放詞給詞壇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他們不愧為一代文豪。但是,蘇、辛的“以詩為詞”、“以文為詞”除了突破詞的艷科圈子,拓寬了詞的題材、意境等之外,也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對宋詞的主體風格產生了一些負作用。但對蘇、辛的評論
3、,尤其是在當代,有失偏頗。有些評論家缺乏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作家作品缺乏一分為二的分析。某某好,他一切都好,某某壞,他一切都壞。王國維先生早就批評過這種“貴耳賤目”的不正之風。從創(chuàng)作規(guī)律看,作家的精力總是有限度的,他的作品有好有差,這是客觀事實。我們不能因某個作家有名氣,就把他的次品與上品相等同,把謬誤當成真理,把破壞當成革新,大力吹捧。這無疑對作家只是一種諷刺。既是對作家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讀者的不負責任。在這一點上,對蘇、辛的創(chuàng)作評論尤為突出。筆者認為,蘇、辛不愧為一代文豪,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但必須承認,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也有明
4、顯的失誤。本文試圖從內容、風格、形式、美感等方面談談蘇、辛創(chuàng)作中的得與失,以求教于文學評論界的前輩老師。二、蘇、辛對詞的題材、風格之開拓并非革新而是復興所謂“以詩為詞”、“以文為詞”,評論家們認為:其一,在內容上突破詞的“艷科”的圈子,拓寬詞的題材、意境,表現(xiàn)廣闊的社會生活內容。使詞的風格突破婉轉柔媚而呈現(xiàn)多樣化的風貌。其二,在形式上突破詞的格律的束縛,以詩為詞,以文為詞。即詩可以突破格律的束縛,詞也可以仿效之。筆者認為:蘇、辛的“以詩為詞”、“以文為詞”盡管在風格、題材上有所開拓,但并不是革新,只是一種復興。集前人詞作內容、風格之
5、大成。所謂“革新說”,帶有評論家偏愛的主觀色彩,缺乏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革新”一詞,本義是革除舊的,創(chuàng)造新的。其核心是首創(chuàng)精神。吸取歷史上的精畢為今天所用,不能算作革新。只是一種復興。下面我們從蘇軾以前詞壇的創(chuàng)作情況,歷史條件和文藝心理學的角度三個方面論證蘇、辛的創(chuàng)作不是革新,只是復興。是一種全盤繼承。詞的真正本色是唐代的民間詞。題材是比較廣闊的。其間有“邊客游子之呻吟,忠臣義士之壯語,隱君子之怡情悅志,少年學子之熱望與失望,以及佛子之贊頌。醫(yī)生之歌決,莫不入調。其言閨情與花柳者,尚不及半?!?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序》)到了文人詞
6、中,題材進一步擴寬?;虮憩F(xiàn)人生政治的某些情感,如張松齡的《漁父詞·洞庭湖上晚風生》,自居易的《浪淘沙·隨波逐浪到天涯》;或表現(xiàn)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懷,如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或抒發(fā)游子思鄉(xiāng)的裊裊余情,如白居易的《竹枝詞·竹枝苦怨怨何人》,劉禹錫的《竹枝詞·城西門外滟滪堆》。有的抒寫歷史上的興衰之感,有的寫現(xiàn)實生活的亡國之痛,有的抒發(fā)作者的黍離之悲。這類作品更多,如歐陽炯的《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鹿虔扆《臨江仙·金鎖重門荒苑靜》,李珣的《巫山一段云》等。到北宋前別二晏、永叔、范文正、王荊公等人的詞作中,風格更顯得多樣。如
7、范文正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剛勁蒼涼,慷慨激昂,開豪放詞之先河;王荊公的《桂枝香·金陵懷古》、《浪淘沙·伊呂兩衰翁》也都是懷古嘆今的蒼勁詞篇,意境宏大,氣象不凡;再如潘閬的《酒泉子·長憶觀潮》,運用夸張、比喻等手法,把排山倒海的錢塘江潮描繪、渲染得淋漓盡致,使讀者如見其景,如聽其聲,成為古代觀潮詞的絕唱??傊?,在蘇軾以前,詞的題材、風格涉及范圍已較廣,蘇、辛之詞所涉及的風格、題材范圍,前人已大多具備。蘇軾不過是步前人的后塵。因為蘇軾喜歡寫詞,在數(shù)量上占了優(yōu)勢,加上涉及面廣泛,相應地在質量上也就占了優(yōu)勢。乃是集前人詞作的內容、
8、風格之大成,起到了一種復興的作用,使詞的本來面目再度恢復。所以,“革新說”是不能成立的。有些評論家認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和他寫給鮮于子駿的信,是他樹立“豪放”派旗幟的宣言,是一種自覺革新的嘗試。筆者認為,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