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開題報告—鄂爾多斯盆地東部露頭區(qū)二疊系石千峰組沉積相分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長江大學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題目名稱:鄂爾多斯盆地東部露頭區(qū)二疊系石千峰組沉積相分析題目類別:畢業(yè)設計院系:地球科學學院專業(yè)班級:資工(基)11201班學生姓名:楊偉強指導教師:張尚峰開題報告日期:2016年1月13號鄂爾多斯盆地東部露頭區(qū)二疊系石千峰組沉積相分析學生:楊偉強,地球科學學院,資工(基)11201班指導老師:張尚峰,地球科學學院1題目來源本文題目來源于張尚峰老師關于鄂爾多斯盆地周緣主要地質(zhì)露頭剖面標準化建設的科研項目。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通過畢業(yè)設計的完成,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具體實踐,鍛煉實際的知識運用能力,同時熟悉沉積相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內(nèi)容、野外工作方法
2、及沉積相研究的步驟,尋找確定沉積相標志,進而搞清楚鄂爾多斯盆地東部二疊系石千峰組沉積相的類型、分布及特征。3閱讀的主要參考文獻及資料名稱[1]王隨繼,倪晉仁,王光謙.河流沉積學研究進展及發(fā)展趨勢[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0,04:362-369.[2]王國茹.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層序巖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3]張昌民,張尚鋒,李少華,等.中國河流沉積學研究20年[J].沉積學報,2004,02:183-192[4]李明瑞,竇偉坦,藺宏斌,等.鄂爾多斯盆地東部上古生界致密巖性氣藏成藏模式[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9,36
3、(1):56-61.[5]杜小弟,王璞珺,王東坡.松遼盆地泉頭組河流相沉積特征及古河流再造[J].巖相古地理,1991,03:15-21.[6]劉志武,周立發(fā).鄂爾多斯盆地馬家灘地區(qū)石千峰組砂巖特征及其意義[J].新疆石油天然氣,2008,14(2):1-4.[7]張翔,田景春,陳洪德,等.鄂爾多斯盆地上二疊統(tǒng)石千峰組巖相古地理及時空演化[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6(2):165-171.[8]李振宏,王欣.鄂爾多斯盆地石千峰組天然氣成藏機理初探[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5,16(3):314-318.[9]李君文,陳洪德,田景春.鄂爾多斯
4、盆地石千峰組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特征[J].大慶石油地質(zhì)與開發(fā),2001,26(1):45-49.[10]張翔,田景春,陳洪德,等.鄂爾多斯盆地西部上二疊統(tǒng)石千峰組沉積環(huán)境地球化學表征[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08,28(2):139-143.[11]李園園,李飛.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探區(qū)上古生界石千峰組沉積微相特征研究[J].科技與創(chuàng)新,2014,18:150-151.[12]蘭朝利,張君峰,陶維祥,等.神木氣田石千峰組儲層沉積微相與成巖作用[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學報,2011,26(1):28-33.[13]段雅琪.蘇里格南部地區(qū)上古生界山盒段砂體展布
5、規(guī)律研究[D].長江大學,2014.[14]蔣維紅,董春梅,閆家寧.巖相古地理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斷塊油氣田,2007,14(3):1-4.[15]何幼斌,陳文廣.沉積巖與沉積相[M].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8.[16]趙靖舟,王力,孫兵華,等.鄂爾多斯盆地東部構(gòu)造演化對上古生界大氣田形成的控制作用[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0,21(6):875-881.[17]劉寶珺,曾允孚.巖相古地理基礎和工作方法[M].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1985.[18]武文慧.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儲層砂巖特征及成巖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19]廖友運.鄂爾多斯盆地
6、東部上古生界儲層巖石學特征與成巖作用研究[D].西北大學,2010.[20]王平在,王俊玲.嫩江現(xiàn)代河流沉積層序及沉積模式[J].沉積學報,2003,21(02):228-233.[21]趙振宇,郭彥如,王艷,等.鄂爾多斯盆地構(gòu)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進展[J].特種油氣藏,2012,19(2),15-20.[22]閆小雄,胡喜峰,黃建松,等.鄂爾多斯盆地東部石千峰組淺層氣藏成藏機理探討[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5,16(6):736-740.[23]楊華,姬紅,李振宏,等.鄂爾多斯盆地東部上古生界石千峰組低壓氣藏特征[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2004,29(4):
7、413-419.[24]陳全紅.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積體系及油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D].西北大學,2007.[25]付鎖堂,田景春,陳洪德,等.鄂爾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積體系平面展布特征[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0(3):236-241[26]汪正江,陳洪德,張錦泉.鄂爾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積體系演化與煤成氣藏[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zhì),2002,22(2):18-23.[27]劉池洋,趙紅格,桂小軍,等.鄂爾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時空坐標及其成藏(礦)響應[J].地質(zhì)學報,2006,80(5):617-638.[28]REA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