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甘肅北山三個井組碎屑巖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沉積構造背景.pdf》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第28卷第3期地質找礦論叢Vo1.28NO.32013年9月:434—440Contributionsto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ResearchSep.2013:434—440甘肅北山三個井組碎屑巖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沉積構造背景翁凱,張雪,梁積偉(1.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西安7100542.西安地質礦產(chǎn)研究所,西安710054)摘要:為查明甘肅北山地區(qū)三個井組沉積巖的物質來源和形成背景,通過對該地層礫巖和粗砂巖進行野外觀察和鏡下鑒定,分析細砂巖和泥巖的地球化學特征,認為三個井組沉積巖物質成分復雜
2、,分選磨圓中等,具有快速堆積的特征;沉積物質主要來源于火山島弧和活動大陸邊緣遭受剝蝕的造山帶,沉積區(qū)具有周緣前陸盆地的特征。關鍵詞:三個井組;沉積巖;地球化學特征;構造背景;北山地區(qū);甘肅省中圖分類號:P588.21;P581文獻標識碼:A崗巖及島弧蓋層和增生楔;火山碎屑巖主要沉積于0引言弧后盆地]。這些成果都為造山帶沉積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但由于砂、礫巖在成巖過程中經(jīng)沉積巖是在地表及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常溫常歷了多種地質作用,改變了碎屑巖的結構和組成,從壓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種火山作用形而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而碎屑巖的
3、地球化學成的物質經(jīng)改造而成的巖石,其沉積物組成主要由特征卻能很好地反映其物源信息ll“]。因此,將礫沉積巖源區(qū)的巖石組合決定口]。不同的大地構造巖、粗砂巖的巖石學研究和細砂巖、泥巖的地球化學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物源區(qū)特征和沉積過程,可以為沉研究結合起來,能夠很好地反映沉積物源、沉積環(huán)境積盆地提供大量的具有特定巖石組成和地化特征的和造山帶演化歷史。沉積物¨3]。因此,對造山帶內盆地中碎屑巖的組成北山地區(qū)為地處甘肅西部安西、金塔以北的低和地球化學特征的研究,可用來判別沉積物源區(qū)的緩山區(qū)。長期以來,前人對北山地區(qū)古生代蛇綠巖性質和大地構造背景,進而
4、推斷該區(qū)的構造演化歷和火山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ll。,但對該區(qū)造山帶史,目前已成為造山帶沉積學研究的重要手段l_5]。中沉積巖卻鮮有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泥盆系三個井研究發(fā)現(xiàn),礫巖中的礫石成分可以指示其母巖組沉積巖碎屑組成、地球化學成分和沉積物的來源,性質,含變質巖礫石多的礫巖主要來源于由變質巖討論其形成時的大地構造背景。組成的陸源區(qū);礫巖層中的礫石主要為巖漿巖,其來源區(qū)主要分布巖漿巖。砂巖成分以富石英、貧巖屑1區(qū)域地質概況為特征,表明其沉積于裂谷盆地中;含大量火山巖屑、多晶石英和斜長石等碎屑的雜砂巖、長石砂巖組甘肅北山三個井組分布于弓形黑山
5、三個井合多沉積于弧前盆地,物源主要來自島弧火山巖、花墩墩山一石板墩一線(圖1),出露形態(tài)呈半環(huán)型,面收稿日期:2012—12—24;責任編輯:趙慶基金項目:由項Et“西北基礎地質調查成果集成與綜合研究”(編號:1212011220649)和“北山祁連成礦帶地質礦產(chǎn)綜合研究”(編號:1212011085077)資助。作者簡介:翁凱(1985一),男,博士,從事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大學雁塔校區(qū)7號樓309宿舍.由B政編碼:710054;E—mail:kaikainol@qq.corn第28卷第3期翁凱
6、等:甘肅北山三個井組碎屑巖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沉積構造背景439hanssonMJ,BasuA.ProcessesControllingtheCompositonofClasticSediments.SpecialPaperofGeologicalSocietyA—merica,1993,284:21~40.[5]CibinU,SpadaforaE,ZuffaGG,eta1.ContinentalcollisionhistoryfromarenitesofepisuturalbasinsintheNorthernApennines,I
7、taly[J].GSABulletin,2001,113:4—19.[6]XiaoWJ,HanF,WindleyBF,eta1.Multipleaccretionaryorogenesisandepisodicgrowthofcontinents:insightsfromthewesternKunlunrange,centralAsia[J].InternationalGeologyReview,2003,45:303—328.[7]ZerfassH,ChemaleJrF,SchultzCI,eta1.Tectonicsandsedim
8、entationinsouthernSouthAmericaduringTriassic[J].SedimentaryGeology,2004,166:265—292.[8]DicKinsonWR.In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