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宋朝三個帝帝為何拼死拒絕登基.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宋朝三個帝皇帝為何拼死拒絕登基能繼承皇位的人大都是拼命爭取的,宋朝3位皇帝卻拼死拒絕登基。在中國封建社會,擁有九五之尊的皇帝位處社會階層的最高峰。他擁有無限的權力,可以不受任何律令的束縛,為所欲為;他擁有無限的財富,可以揮金如土、一擲千金;他擁有眾多傾國傾城的佳麗,享盡齊人之福。正因為皇位具有如此“魔力”,遂成為眾多權謀者夢寐以求的目標,甘愿為其赴湯蹈火。奇怪的是有宋一朝十八帝中,竟有三位皇帝拼死拒登皇位,讓人倍感詫異。宋英宗趙曙———藩王登基的驚悸英宗趙曙,宋朝第五帝。明道元年(1032)正月生于宣平坊,為仁宗弟
2、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仁宗趙禎久未得子,遂于宗室內擇選幼子以為建儲之備。明道四年(1035),年僅四歲的趙曙入選,被仁宗養(yǎng)育皇宮之內。但寶元二年(1039),仁宗親子豫王降生,已經九歲的趙曙失去價值,被遣返濮王府邸。從國家根基再次降為藩王,無疑給趙曙幼年的心靈留下了嚴重的創(chuàng)傷,使他多少了解了一些皇權的殘酷性。幾年后,仁宗親子病死,趙曙被再次立為皇儲,似乎又看到了皇位的曙光。但康定年間仁宗又得二子,趙曙再次經歷遣返的厄運。誰知造化弄人,慶歷間仁宗二子相繼夭折。七年(1048),趙曙再次被迎入皇宮,這次卻未給予任何名份,
3、充其量就是皇儲的遞補。原因是仁宗自認為正當盛年,以后可能繼續(xù)得子,不再急于建儲;但拖延六年后,也沒有得到兒子??梢韵胂?,這是趙曙倍感煎熬的六年,他終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中,隨時擔心皇帝得子,使自己第三次遭受遣返的折磨。仁宗后期常因疾病不能臨朝聽政,又沒有皇儲,這便激起許多大臣的議論,“中外惴恐,臣下爭以立嗣固根本為言”,尤以包拯、范鎮(zhèn)言辭最為激切。宰相韓琦找機會詢問仁宗:“皇嗣是天下安危的根本,陛下年事已高,還尚未立,為什么不選宗室賢者(暗指趙曙),以為宗廟社稷之計?”但仁宗始終覺得尚有得子的可能,便搪塞道:“后宮已有
4、嬪妃懷孕,姑且等待吧?!辈痪煤⒆映錾瑓s是一女嬰,大臣們遂再次力諫。韓琦揣知仁宗不愿以藩王立嗣之意,乃以《漢書·孔光傳》進奏說:“漢成帝無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主,猶能如是,況陛下乎?愿以太祖之心為心,則無不可者。”又與曾公亮、張?、歐陽修、司馬光、呂誨等人一起勸說,終于打動仁宗。嘉祐七年(1063),趙曙再次被立為皇子。但仁宗卻不愿擴大消息面,只想宮內發(fā)布,為以后有子再埋伏筆。又是韓琦力勸,終將消息公布天下。嘉祐八年(1064),仁宗因病駕崩,遺命趙曙登基。已被閑置十六年之久的趙曙聞詔后,驚恐不安,懷疑消息有假,
5、況且出身藩王,稍有不慎便會成為皇位更替斗爭的犧牲品,遂佯裝稱病,堅辭不出。仁宗皇后令同判大宗正事安國公從古等前往諭旨,趙曙死活不肯起床,以病推辭。大臣們無奈只好用擔架將趙曙從臥室內抬往內廷。次日,在清居殿舉行登基大典,趙曙拼命逃避,大臣們七手八腳將其推坐龍椅之上,山呼跪拜萬歲。新皇帝終日哭哭啼啼,不發(fā)一言,直到韓琦再次宣布仁宗遺詔,尊皇后為皇太后,御小殿垂簾聽政,共同臨朝,方才作罷。趙曙繼位后,仍然對得到皇位時時驚悸,竟然因此暴病一場,對左右宦官尤其懼怕,時時提防,“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悅者”?;鹿僖娖湫袆庸造澹?/p>
6、憤恨不已,紛向太后進讒,“兩宮遂成隙”,更加深了他對皇位的恐懼。韓琦與歐陽修出面調停兩宮,太后嗚咽流涕,直言皇帝不孝,遂勸慰:“這皆是皇上生病所致,病好了就不會這樣了,兒子病了做母親的難道還不能寬容嗎?”太后神色稍微緩和,寬慰良多。韓琦又去見皇帝,趙曙也痛哭道:“太后待我無恩?!表n琦開導說:“自古圣帝明王,也不算少。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余盡不孝嗎?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事之未至爾,父母豈有不慈者哉?”趙曙因此“感悟”,未幾病愈。韓琦又請趙曙前往太后處問安,兩宮嫌隙最
7、終冰釋。不久太后還政,趙曙自此方安心做起皇帝,直至四年后病逝。宋欽宗趙桓——替罪羊的恐懼欽宗趙桓,宋朝第九帝,徽宗長子。元符三年(1101)四月生于坤寧殿,大觀五年(1112)立為皇太子。徽宗是歷史上有名的“花花太歲”,他執(zhí)政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朱?為首的“六賊”,建造作局、運花石綱,為一己私欲不顧百姓死活。廟堂之上終日文恬武嬉、醉生夢死,朝政紊亂、腐朽不堪。各地農民起義頻起,嚴重動搖了統(tǒng)治根基,王朝已呈滅亡之勢。對外“聯金滅遼”政策的失誤,導致引狼入室,激發(fā)了女真貴族南下滅宋的貪欲。宣和七年(
8、1126),金軍分道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宋軍腐化已久不能有效抵御,非潰即降,河北大片土地淪喪?;兆谝娊疖妱輳?,已推至黃河北岸,隨時可能渡河,驚嚇得肝膽俱裂。為推卸河北淪陷的罪責,免受天下臣民的責罵,更重要的是避免背上“亡國之君”的萬世罵名,他便急欲退位于太子,令其充當替罪羊。同年十二月,徽宗下詔令皇太子嗣位,自己改稱“道君皇帝”,以示禪讓之意;同時他命人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