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探討論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探討論文摘要: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模式,以教師傳授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為主,這種單向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雙語文化意識、思維能力收效甚微。該文作者借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翻譯課程教學模式摘要: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模式,以教師傳授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為主,這種單向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雙語文化意識、思維能力收效甚微。該文作者借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翻譯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探討,提出“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認為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數(shù)學質量。在這一模式中,“互動”貫穿于整個翻譯教學過程,通過教學過
2、程中的師生、生生、課內以及課外全程互動,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意識,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關鍵詞:建構主義;互動教學;翻譯能力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yè)大學畢業(yè)生在翻譯方面的能力要求是“能運用翻譯的理論和技巧,將英美報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學原著譯成漢語,或將我國報刊、雜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學作品譯成英語,速度為每小時250~300個英文單詞。譯文要求忠實原意,語言流暢。能擔任一般外事活動的口譯?!比欢?,時至今日,我國的英語專業(yè)本科翻譯課程教學效果仍然不夠理想,其中教學模式的單一與陳舊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傳統(tǒng)翻譯教學模式進行反
3、思,探索一條更有效的教學路子。本文在分析目前翻譯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探討了“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旨在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意識,提高翻譯能力。一、翻譯教學現(xiàn)狀作為英語專業(yè)高年級的課程,翻譯課程與基礎階段的技能性課程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學生要想達到翻譯課程的要求,除了具備翻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須有開拓性的思維和表達能力。然而,長期以來教師對如何實施翻譯教學缺乏科學的研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加之對學習者、傳授者(教師或學校)、社會需求三者之間關系處理不當,翻譯教學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教師大多采用以講授為主的授課模式,重語言知識傳授、輕翻譯技能培養(yǎng),其教學步驟大致如下:1
4、、教師課堂講授翻譯理論與技能知識;2、布置一篇滿是“陷阱”的文章讓學生翻譯;3、教師把作業(yè)收上來逐一認真批改;4、課堂上逐句討論學生翻譯的文章;5、老師給出一個“正確”的譯文。雖然授課教師備課認真細致,唯恐有絲毫的疏漏,批改學生作業(yè)直到深夜,弄得兩眼發(fā)酸,然而如此認真負責的教學得到的結果卻往往是:學生抱怨教師講授太多,實行“一言堂”,課堂教學枯燥無味;教師則抱怨學生上課不認真,不尊重老師的勞動,不認真研讀教師費心批改的作業(yè),同樣的翻譯錯誤屢教不改。課程結束后,就會發(fā)現(xiàn)教師為了教學費時費力,而學生翻譯意識和翻譯能力卻提高不大。究其主要原因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作
5、用,師生之間是單向式交流,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獲得的是零碎、片面的知識,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難以得到有效激發(fā),造成知識的消化不良;教師認真負責地“從頭包到腳”,完成了學生本該完成的任務,造成學生無所事事,動手能力差,對翻譯“沒有感覺”,當然難于提高學生實際的翻譯能力。二、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jù)建構主義起源于皮亞杰對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知識論的不滿。皮亞杰強調,認識是一種適應性活動。我們要把知識看作一種概念和行動綱要。學習不是一種刺激——反應現(xiàn)象,它需要自我調節(jié)和反思,并由此建立概念結構。這種概念結構的建構不是通過反復機械地學習所謂“正確”答案而解決的。也就是說,那
6、種相信能教給學生正確答案的教育哲學是不可取的。概念不僅僅是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必須由學生自己來理解。傳統(tǒng)教育觀認為,教師“知道一切”,學生被置于待加工的對象的位置之上——他們的頭腦有待注入內容和理性觀點。而從建構論者的立場來看,個體并不是內容和理性的占有者,而是它們的分享者。博學而合理的陳述并不是內部心理的外部表達,而是在不斷進行的社會交流(munalInterchange)中的整合。對于一個建構論的教育者來說,主要的挑戰(zhàn)是使學生加入一系列的互動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角色從被加工的客體轉化為對話關系中的主體。教育主要通過相互間的互換,即通過協(xié)調對話參與者的行動而
7、產生。在這種理論之下,學習就是一種互動的過程,是一種協(xié)作習得的過程。建立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符合人類對事物的認知。這種教學模式一旦建立,至少將會產生以下效果:1、學習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和中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動機;2、學生全程參與互動,在此過程中,有利于鼓勵學習者進行批判型思維,更易于形成個體的學習風格;3、在互相協(xié)助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消除學習中的緊張焦慮情緒,提高學習效率;4、教師在互動中是協(xié)調者、促進者、資源顧問,在互動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構建翻譯能力。也就是說,教師最終讓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翻譯的理論知識和具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