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陽地區(qū)客家人歷史文化概述

連陽地區(qū)客家人歷史文化概述

ID:11510324

大?。?6.00 KB

頁數(shù):25頁

時間:2018-07-12

連陽地區(qū)客家人歷史文化概述_第1頁
連陽地區(qū)客家人歷史文化概述_第2頁
連陽地區(qū)客家人歷史文化概述_第3頁
連陽地區(qū)客家人歷史文化概述_第4頁
連陽地區(qū)客家人歷史文化概述_第5頁
資源描述:

《連陽地區(qū)客家人歷史文化概述》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連陽地區(qū)客家人歷史文化概述一.客家人主要分布地域及其入遷概略連陽地區(qū)客家人主要分布于連陽三縣接壤略呈長方形的廣大區(qū)域,計有連縣縣城及附城、九陂鎮(zhèn)、云濤鎮(zhèn)、小水鎮(zhèn)、西江鎮(zhèn)、朝天鎮(zhèn);陽山縣黎埠鎮(zhèn)、大崀鎮(zhèn)、七拱鎮(zhèn)、黃坌鎮(zhèn)一部分;連南瑤族自治縣縣城及三江鎮(zhèn)、寨崗鎮(zhèn)、寨南鎮(zhèn)、估量有人口30——40萬人??图胰俗钤缛刖舆B陽地區(qū)的首推五代時期南漢朝的三江人黃損,官至尚書左仆射(一品),墓在三江鎮(zhèn)境西北部梅花嶺上,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漢書》盛稱其有王佐之才,他晚年歸隱三江故鄉(xiāng)時,詠詩曰:“一別塵寰歲月多,歸來人事已消磨,唯有門前鑒池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苯?/p>

2、其子孫仍有部分留居三江,蟬聯(lián)遞嬗。除三江黃姓人外,連陽地區(qū)客家人多是在清代時期遷入。以三江、寨崗兩地為例,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兩廣總督石琳奏建三江城(三江口寨城),改韶州副總兵為三江協(xié)副總兵,并設理瑤同知,駐三江城,城于康熙四十四年竣工。隨著三江城的建立和三江協(xié)官兵的入駐,其中大部分官兵后裔留居三江,為構成三江城客家人的主要來源,今三江著姓何、羅、毛、董、肖、鐘、楊、張、李等姓,皆為駐軍后裔。還有城西梅村潘姓,是清乾隆至道光年間先后由本縣寨南鎮(zhèn)、陽山縣小江鎮(zhèn)、韶關乳源縣三地遷入。寨崗鎮(zhèn)曾、羅、李三大姓,皆于清朝期間遷入,曾姓始遷祖九粦公

3、,貢生,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從粵東河源縣三篼竹村遷入25寨崗安田村,迄今已歷十三世,分為四大房,后裔分居安田、山心、金雞、社墩、鐵坑、石坑崀、新埠等處,人丁繁衍,世澤彝倫,約有人丁近萬人。羅姓遵奉達先公為始遷祖,原籍為粵東興寧縣大坪鎮(zhèn)人,經(jīng)輾轉經(jīng)惠陽、臺山兩縣,后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77年)和道光年間先后遷入寨崗高灘壩、石坑崀,分為三大房,后裔分居高灘壩、石坑崀、官坑、獨石壩、東昇村、金光村、陽山縣黎埠鎮(zhèn)大龍村、白石門村、黃坌鎮(zhèn)雷村等地,有人丁近萬人,蔚為巨族,世澤彝倫。李姓多于清代嘉慶、乾隆年間從粵東梅縣松口遷入,主要分布于官坑村、

4、萬角村、金光村等地,其始遷祖皆為梅縣李姓同一源流,但支系不同。最著名的是金光村李姓,該世系李芳長,原籍梅縣云車鄉(xiāng)人,于清嘉慶年間遷居寨崗金光村,被遵奉為一世開基祖,至今已歷七世,有人丁近500人,人才輩出,為當?shù)刂?。陽山縣黎埠鎮(zhèn)客家人著姓有楊、鄧、劉、陳、李、王、黃等姓,皆于清代嘉慶、乾隆年間遷自粵東,其中李姓在黎埠、寨崗交界處的黎埠大龍村建有李氏大宗祠一座,規(guī)模宏偉,為寨崗、黎埠、大崀等地凡遷自粵東地區(qū)客家人李姓共同遵奉祭祀的祖祠。二.客家人主要歷史文化概述1.農(nóng)村社區(qū)文化主要特征。在清朝、民國歷今近400年間,寨崗地區(qū)客家人仍遞嬗傳留來自粵

5、東的文化傳統(tǒng),實行“血緣關系”與“地緣關系”相結合的社區(qū)制度,即共一祖宗血胤的宗族形成聚居地與“地緣關系”的鄰居其他兄弟姓氏聚居地相結合的社區(qū)制度,該制度的核心思想是在本姓“25血緣關系”的宗族內(nèi),倡導敬祖愛宗,敦宗睦族,敬老慈幼,患難相扶持;在鄰居兄弟姓氏的“地緣關系”中,則倡導和睦鄰里,守助相望,患難相扶持。這一“社區(qū)”制度,長時期以來,維護了社會秩序的安定團結,至今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有其存在的必要社會價值。在各自姓氏間,維系社區(qū)制度的有三大支柱,一是譜牒;二是宗祠;三是祭祀。譜牒,俗稱“族譜”或“家乘”等名稱,一部完整的族譜,記錄著一個家

6、族的世系源流、遷徙、生息、人丁繁衍、人物活動諸方面的過程,族譜反映了各個歷史時代人物所處時代的種種特征和風貌,它與恒定的家族血緣遞傳,形成了譜牒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從歷史學角度看,譜牒文化、地方史、國家史是三大歷史支柱,但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左禍”橫行時期,卻把譜牒文化視為封建糟粕而施予壓制摧毀,致許多重要譜牒文獻毀失,造成文化浩劫,令人扼腕咨嗟。族譜淵源甚早,學者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實際是《世本》為最早的譜牒著作,迨于宋代歐陽修、蘇東坡創(chuàng)立譜牒制后,譜牒文化盛行,各姓無族不譜,到清代、民國期間仍盛行不衰。明朝中葉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羅欽順(

7、江西泰和人,號整庵,弘治六年,即1493年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尚書,著有《整庵存稿》等書),對族譜文化有精辟的論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羅欽順《整庵存稿》卷九第1261冊第121頁載:“25世久而族蕃,譜不可無作也。譜作而源委明,昭穆辨,戚疏之分著,顯晦之跡彰。一展閱間,必然惕然有動乎其中者。仁讓之行,詩書之業(yè),相與敦其所為厚,廓其所未宏,則于前為有光,于后為可大,此譜之所系未可輕視也?!边@段話的大意是說:年代久了,族中人丁繁茂,修纂族譜就可以家族世系源流演變詳明,親疏分明,彰明祖先的功勛德業(yè)。后世裔孫奉讀族譜時,就會從中受到啟發(fā)教益,列祖列宗

8、仁愛謙讓的高尚德行(注:仁者,泛愛眾也);列祖列宗文化教育的成就(詩書,原泛指儒學教育,今泛指科學文化教育),以此策勵自己繼承和發(fā)揚祖德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