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李約瑟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fā)明難題 組圖》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李約瑟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fā)明難題組圖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對我國古代的科學和技術(shù)成就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寫出世界聞名的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化》,中譯文書名為《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在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fā)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yè)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fā)生?”李約瑟自己沒有找出令他滿意的答案,很多的中國人也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提醒著我們,不斷去反思中華民族的科技文化傳統(tǒng)。帶平衡翅的青銅箭鏃,后掠的尾翅使射出的箭飛行穩(wěn)定,其功能與現(xiàn)代導彈的尾翼相似,商
2、代后期(約公元前1100年),江西省新干縣出土(存江西省文物考古所)一枚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箭鏃,至今牢固地嵌在當時遇害者骨骼中,北京地區(qū)出土(存首都博物館)曾侯乙編鐘,埋藏地下2400年之后,仍然能演奏哀婉動人的樂章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出土(存湖北省博物館)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鑒缶,中央是盛酒的容器,缶的外壁和酒器之間放冰,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出土(存湖北省博物館)“文信”青銅方孔圓錢,呂不韋擔任秦國丞相時所鑄,因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錢上書大篆體“文信”二字。這種設計便于批量制造金屬貨幣。
3、公元前三世紀(存遼寧省博物館)持羅盤陶俑,陶俑手中持一羅盤。高22點2厘米,江西臨川朱濟南墓出土,南宋時期(1127到1277)(存江西臨川上渡文物管理所)靈渠小天平滾水壩,靈渠開鑿于公元前214年,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境內(nèi)紙地圖,這張地圖所用的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紙,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5號漢墓出土(存甘肅省博物館)西漢的銅齒輪,采用這種奇異的齒形,可以傳送巨大的力量,帶動復雜的機械裝置。高0點9厘米,外徑1點5厘米,陜西長安洪慶村出土(存中國國家博物館)帶“六博”圖案的青銅鏡,這枚銅鏡的背
4、面紋飾有四組對稱的直角形、丁字形和曲尺形圖案,有標識東西南北方位的動物圖案,是中國古代稱為“六博”的棋盤。今天人們一直不知道這種棋的對弈方法。早在公元前141年,陜西咸陽漢景帝陵出土(存陜西漢陽陵博物館)內(nèi)有平衡環(huán)的銀薰球,唐代(618到907),西安沙坡村出土(存陜西省博物館)耀州窯青釉提梁倒灌壺,沒有壺蓋和上口,從底部注水,構(gòu)思奇特。高18點3厘米,宋代,陜西省西安市出土(存陜西省博物館)粉彩描金堆貼蟠螭紋瓶,以淡青釉為地,金粉描繪花卉圖案,腹部堆塑四條動態(tài)各異的神秘動物,這件藝術(shù)品匯集了陶瓷技
5、術(shù)的多項發(fā)明。高29點5厘米,清乾隆時期(存故宮博物院)曾公亮編纂《武經(jīng)總要》中記載北宋火藥的三種配方雕版印本《金剛經(jīng)》首卷插圖,此印本是世界上最早印制的書,印于公元868年,1900年在甘肅敦煌千佛洞發(fā)現(xiàn)(存?zhèn)惗卮笥⒉┪镳^)公元1287年中國發(fā)行的紙幣濟南《劉家功夫針鋪》模鑄銅版和印好的廣告,長12點4厘米,寬13點2厘米,北宋(存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宋時期使用的支票(拓片),當時稱為“交子”(存遼寧省博物館)利用生物固基技術(shù)建造的福建泉州洛陽江橋,這座橋今天仍在使用,長1000米,寬5米,建于公元
6、1059年宋代泉州水密隔艙海船(模型),原船于福州泉州后渚港出土,建造于公元1276年前(實物存福建省泉州市海上交通博物館)李約瑟難題“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fā)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yè)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fā)生?”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提出的這一問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由李約瑟開創(chuàng)的《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研究和編寫工作今天仍在繼續(xù)。難題橫跨二千年近20年爭論解答不休。在人類歷史中,有很多人提出了各種各樣的重大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費馬大定律等等。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某一學科的
7、誕生和發(fā)展,其影響有時甚至超過了某一學科本身,李約瑟難題就是這類問題之一,爭論和解答連篇累牘。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fā)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yè)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fā)生?”這一問題的主要提出者李約瑟博士(1900至1995)是英國著名學者,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他一生涉獵很廣,尤以撰寫的《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又譯為《中國的科學與文明》)而著稱于世。江澤民同志曾為他題詞:“明窗數(shù)編在,長與物華新”。李約瑟之謎又稱李約瑟難題一般表述是:為什么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之間,在將人類的
8、自然知識應用于實用目的方面,中國較之西方更為有效?或者,為什么近代科學,關(guān)于自然界假說的數(shù)學化學及其相關(guān)的先進技術(shù),只是輝煌而短暫地興起于伽利略時代的歐洲?李約瑟早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科技史時就提出了這一問題。1976年,美國經(jīng)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很多人把李約瑟難題進一步推廣,出現(xiàn)“中國近代科學為什么落后”、“中國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問題。其實早在李約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與李約瑟難題類似的問題。最有名的當屬任鴻雋先生(1886至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