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億萬富翁神奇公式:每年存1.4萬 40年變1億》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億萬富翁神奇公式:每年存1.4萬40年變1億許多人不明白,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積累巨大的財富?闊佬們究竟擁有什么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儉用、日日勤奮工作的上班族所欠缺的?到底理財致富的條件何在?說實話,和諸位一樣,這些問題長期來也令我不得“要領”。直到前不久我聽說這樣一個成為億萬富翁的“神奇公式”,在此與大家分享。這個“神奇公式”假定有一位年輕人,從現在起每年定期存款1.4萬元,享受平均5%的利率,如此持續(xù)40年,他可以積累的財富為1.4萬元××40=169萬元。但是,如果這位年輕人將每年應存的錢全部投資到股票或房地
2、產市場,并假定能獲得年均20%的投資報酬率,則40年后,他能積累多少財富?一般人猜測是在200萬元至800萬元。然而,“神奇公式”給出的答案是1.0281億元!而這個數據,乃依照財務學計算年金的公式得到:1.4萬××40=1.0281億。試試將這個天文數字與前述平均投資報酬率僅為5%的定期存款相比,你會發(fā)現兩者收益的差距達70余倍之巨,多么令人驚訝!盡管這個“神奇公式”聽來很是懸乎一個25歲的上班族,若依此方式投資到65歲退休,就能成為億萬富翁。如此,全世界闊佬將遍地都是,一抓一大把。相信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不高,因為
3、一般情況下,沒有多少人會將之進行到底。畢竟漫長的40年里,會發(fā)生多少不可預料之事。顯然,“神奇公式”真正的目的,是告訴人們投資理財并無什么復雜技巧,最重要的乃是觀念。每個理財致富的人,只不過是養(yǎng)成了一般人不喜歡、且無法做到的習慣而已,即投資理財的能力。如此,那些令人困擾的貧富問題就有了“基本標準”的答案:一個人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于賺了多少,也非一味開源節(jié)流,而是取決于如何理財。這便是致富的關鍵。掌握窮變富的哲理邁向富人行列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嗎?如果是,你是否想過改變自己的現狀,從現在起積累自己的財富,邁
4、向富人的行列?讀讀以下的這些理財哲學,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fā)。A、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后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貧窮者的可悲就在于,他的錢很難由生活費用變成資本,更沒有資本意識和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所以,貧窮者就只能一直窮下去。財智哲學: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動力,只有對財富充滿渴望,而且在投資過程中
5、享受到賺錢樂趣的人,才有可能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同時,積累資本意識與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獲得最后的成功。B、最初幾年困難最大其實,貧窮者要變成富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財智學中有一則財富定律:對于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百萬花費了10年時間,那么,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也許只需5年,再從1000萬元到1億元,只需要3年就足夠了。這一財富定律告訴我們:因為你已有豐富的經驗和啟動的資金,就像汽車已經跑起來,速度已經加上去,只需輕輕踩下油門,車就會疾駛如飛。開頭的5年可能是最艱苦的日子,接下來會越來越
6、有樂趣,且越來越容易。財智哲學:貧窮者不僅沒有資本,更可悲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貧窮者的錢如不是資本,也就只能一直窮下去。C、貧窮者的財富只有大腦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大,一件事這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jié)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假如一個恃才傲物的職員得不到老板的賞識,他只是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不會溜須拍馬,那就太片面了。老板固然不喜歡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出你的價值。同樣,假如你第一次去辦營業(yè)執(zhí)照,就和辦證的人吵得不可開
7、交,可以肯定,你開的那個小店永遠只能是個小店,做大很難。這樣的心態(tài),別說投資,連日常理財都難做好。很多投資說到底是一種賭博,賭的就是將來的收益大于現在的投入。投資是件風險極大的事,錢一旦投出去就由不得自己。貧窮者是個弱勢群體,從來沒把握過局勢,很多時候連自己也不能支配,更不要說影響別人。貧窮者投資,缺的不僅僅是錢,而是行動的勇氣、思想的智慧與財商的動機。貧窮者最寶貴的資源是什么?不是有限的那一點點存款,也不是身強力壯,而是大腦。以前總說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思想不僅是精神財富,還可以是物質化的
8、有形財富。一個思想可能催生一個產業(yè),也可能讓一種經營活動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財智哲學: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而是裝著經營知識、理財性格與資本思想的大腦。D、對自身能力的投資有一位偉人的話,大意是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相比之下,按勞分配并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而是要你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只要你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