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簡答和論述復習范圍

刑法簡答和論述復習范圍

ID:18551113

大?。?5.50 KB

頁數(shù):10頁

時間:2018-09-19

刑法簡答和論述復習范圍_第1頁
刑法簡答和論述復習范圍_第2頁
刑法簡答和論述復習范圍_第3頁
刑法簡答和論述復習范圍_第4頁
刑法簡答和論述復習范圍_第5頁
資源描述:

《刑法簡答和論述復習范圍》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刑法簡答和論述復習范圍一、屬地管轄原則,,亦稱領土原則,即以地域為標準,凡是在本國領域內犯罪,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都適用本國刑法,;反之,在本國領域外犯罪,都不適用本國刑法。這一原則是建立在國家主權原則的基礎上的。我國刑法第6條第3款采取犯罪的行為地和結果地擇一說。二、犯罪構成的概念及其特征犯罪構成,就是指根據(jù)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tǒng)一。犯罪構成的特征:?。ㄒ唬┓缸飿嫵墒且幌盗锌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tǒng)一,具有完整性.(二)犯罪構成是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

2、害性及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要件的整體,具有選擇性.(三)組成犯罪構成的諸要件由我國刑法加以規(guī)定的,具有法定性三、我國刑法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guī)定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 ?、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 ?、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p>

3、四、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區(qū)別?二者同屬犯罪故意的范疇,具有以下相同之處:(1)在認識因素上,二者都明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在意志因素上,二者都不反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此外,在立法上確定罪名和司法上使用罪名時,都不使用這兩個概念,而應統(tǒng)稱為故意。如故意殺人罪不能分別稱之為直接故意殺人罪和間接故意殺人罪。?二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1)在認識因素上,二者對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的認識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fā)生”危害結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而犯罪的間接故意只能是行為人明知

4、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2)在意志因素上,二者對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積極追求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在這種心理支配下,行為人就會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條件,排除障礙,積極地甚至頑強地實現(xiàn)犯罪目的,造成犯罪結果。而間接故意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則不是持希望的心理態(tài)度,而是持放任的心理態(tài)度?!胺湃巍本褪菍Y果的發(fā)生與否采取聽之任之、滿不在乎、無所謂的態(tài)度,不發(fā)生結果他不懊悔,發(fā)生結果也不違背他的本意。在放任心理支配下,行為人就不會想方設法,排除障礙,積極追求或是努力阻止特定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意志因素的不同,是兩種故意區(qū)別的關鍵

5、所在。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情況下,直接故意的主觀惡性要大于間接故意。?(3)危害結果是否發(fā)生對二者支配下的行為的定罪具有不同的意義。第一,對直接故意來說,危害結果發(fā)生與否不影響犯罪的成立,只影響犯罪的既遂與否。第二,對間接故意來說,危害結果的實際發(fā)生是構成犯罪的必備條件。因為間接故意犯罪的危害結果是可能發(fā)生,也可能不發(fā)生,結果發(fā)生與否都不違背行為人意志,都包含在其本意中。如果所放任的危害結果沒有發(fā)生,這也不違背行為人的意志,所以就不能對其以犯罪論處五、疏忽大意過失與過于自信過失的界限過于自信的過失與疏忽大意的過失都是過失,二者對危害結果的出現(xiàn)都是持

6、反對的、否定的態(tài)度的,結果出現(xiàn)都是意料之外、沒有想到的。關鍵區(qū)別點就在于行為當時是否認識到其行為可能導致到某種結果的發(fā)生,過于自信的過失在行為時行為人已經(jīng)預見到其行為可能導致某種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擔任借一定的條件而親信可以避免,而疏忽大意的過失根本沒有預見。所以過于自信的過失又稱之為“有認識的過失”,疏忽大意的過失稱之為“無認識的過失”?! 】梢姡^于自信的過失與疏忽大意過失的區(qū)別,關鍵看行為人當時對其行為所導致的結果有沒有認識到。如果有所認識,那么就是過于自信的過失。當然,過于自信的判斷還要借助另外一點,就是看他有沒有憑借一定的依據(jù)。六、犯罪目

7、的與犯罪動機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犯罪目的與犯罪動機的聯(lián)系A.二者都是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存在的主觀心理活動,它們的形成和作用都反映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及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B.犯罪目的以犯罪動機為前提和基礎,犯罪目的來源于犯罪動機,犯罪動機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犯罪目的與犯罪動機的區(qū)別A.從內容、性質和作用上看,犯罪動機是表明行為人為什么要犯罪的內心起因,比較抽象,是更為內在的發(fā)動犯罪的力量,起的是推動犯罪實施的作用;犯罪目的則是實施犯罪行為所追求的客觀危害結果在主觀上的反映,起的是為犯罪定向、確定目標和侵害程度的引導、指揮作用,它比較具體,已經(jīng)

8、指向外在的具體犯罪對象和客體。B.一種犯罪的犯罪目的相同,而且,除復雜客體的犯罪以外,一般是一罪一犯罪目的;同種犯罪的動機則往往因人、因具體情況而異,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