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西安各地名由來》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西安各地名的由來西安各地名的由來湘子門那是原來八仙之一韓湘子修煉成仙的地方。傳說原來韓湘子在灑金橋碰見鐵拐李和呂洞賓受到點化之后就來到湘子廟這修煉。后來就在這里得道了。之后他修行的這個地方就被后人蓋了一座廟叫湘子廟。粉巷叫“粉巷”,是因為這里自盛唐時期就是長安城內(nèi)有名的煙花柳巷,這里的“粉”取青樓歌女們“涂脂抹粉”之意。相傳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時常到粉巷與歌女們把酒言歡,推心置腹。粉巷東面是南大街了,雖然粉巷名字比較有曖昧的味道,但目前是比較有特色的美食場所。東木頭市東起東廳門,西至南大街,長890米。此街宋代時稱菜市
2、,金時稱草場。明時這里成為府城的木頭市、枋板市,故更名為木頭市。明末,因其與聚居木器作坊的西木頭市相對,改稱為東木頭市。東廳門西起東木頭市,東至東縣門,長400米。因清代咸寧縣在東,稱為東縣,當(dāng)時清軍廳同知署和咸寧縣初級審判、檢察兩廳設(shè)于此街,故得名東廳門。 東縣門東起東羊市,西至東廳門,長265米。明清時期,此街中段路北為咸寧縣署,街北有縣署大門與縣門街,又因咸寧縣署在府城4、貢院門街位于西大街西段北側(cè),南起西大街,北至西舉院巷,長145米。因位于“貢院”正門前得名為貢院門街。“貢院”為明清陜西省舉行鄉(xiāng)試的考場
3、,位于府城西北(今兒童公園)?! |舉街院巷位于今兒童公園東側(cè),為南北巷,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長424米。因西側(cè)“貢院”俗稱“舉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為奮發(fā)巷,1972年恢復(fù)原名?! ∥髋e院巷位于今兒童公園北側(cè),東起早慈巷南口,西至牌樓巷北口,長331米。因北側(cè)“貢院”俗稱“舉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為圖強巷,1972年恢復(fù)原名?! ≡绱认镂挥诮駜和珗@東墻外,南起西舉院巷東口,北至香米園南巷,長409米。因靠“貢院”考場,為防止越墻舞弊,在院墻頭插滿棗刺而得名棗刺巷。1917年雅化為早慈巷,1966
4、年曾改名為富強巷,1972年恢復(fù)原名。開拓與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當(dāng)時西側(cè)是貢院,是舉行鄉(xiāng)試、會試的考場。為防止越墻作弊,在周圍墻原頭蓬滿棗刺而得名棗刺巷,后雅化為早慈巷。牌樓巷位于西門里北側(cè),南起西大街,北至西舉院巷西口,長157米。因巷南口有貢院牌樓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為反帝巷,1972年恢復(fù)原名。之東,習(xí)稱東縣,所以該街取名東縣灑金橋為南北縱街,南起大麥市街北口,北至蓮湖路中段的老關(guān)廟什字正南,長800米。在南宋和元代稱為鐵爐街,明代改為鐵爐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橋,后改為灑金橋。1
5、966年曾改名為前衛(wèi)路中段,1972年恢復(fù)原名?! 蜩骺跒槟媳笨v街,北起西大街西段,南至含光街,長200米。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沿唐清明渠(為唐皇城、宮城供水的渠道)故道分出的通濟渠由西門南側(cè)入城,再沿西大街南緣筑暗渠至鐘樓東,遠至北院門巡撫衙門。沿渠十戶一口井,供居民食用。在此街北口分一渠,經(jīng)灑金橋到蓮花池,渠經(jīng)西大街有橋,故名橋梓口。原以西大街分南北橋梓口,北橋梓口清末改為大麥市街,南橋梓口遂簡稱為橋梓口。1966年曾改名為前衛(wèi)路南段,1972年恢復(fù)原名?! ”瘪R道巷為南北縱街,位于西門內(nèi)盤道北側(cè),南
6、起西門盤道,北至蓮湖路,長979米。明代困巷內(nèi)中部有一上城墻的坡道名為馬道,相對南馬道巷而得名北馬道巷。1966年曾改名為聯(lián)盟巷,1972年將玉祥門以南恢復(fù)為北馬道巷,北部仍稱為聯(lián)盟巷。門。11、二府街位于北大街中段西側(cè),為東西橫街。東起北大街,西至紅埠街,長381米。因明初秦王朱樉次子的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駐陜西地方審判、檢察兩廳。1966年曾改名為紅衛(wèi)街東段,1972年恢復(fù)原名?! 〖t埠街為東西橫街,東起二府街西口,西至教場門東口,長384米。其得名似與唐代宮城城墻為紅色有關(guān),1966年曾改名為紅衛(wèi)街中段,19
7、72年恢復(fù)原名?! 〗虉鲩T為東西橫街,東起紅埠街西口,西至勞務(wù)巷南口,長325米。清初沿明代教場建有撫標(biāo)教場(撫標(biāo):清代稱巡撫所直轄的綠營兵為撫標(biāo);教場:操練和檢閱軍隊的場地),故名教場門。1966年曾改名為紅衛(wèi)街,1972年恢復(fù)原名?! ∏嗄曷窞闁|西橫街,東起北大街,西至西北三路,分東、西兩段。原西段叫九府街,因明初秦王朱樉第九子府第在此而名九府街。原東段叫梁府街,因清順治年間武進士梁化鳳府第在此街而稱梁府街。1947年,九府街與梁府街因三民主義青年團陜西支部設(shè)在梁府街公字5號而統(tǒng)改名為青年路。竹笆市為南北縱街,
8、位于西大街鼓樓什字南端,南起南院門,北至西大街,長417米。明代此地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書店、金店等,而以買賣竹器最具規(guī)模,故名竹笆市。1966年曾改名為革命街,1972年恢復(fù)原名。 五味什字為東西橫街,東起南院門,西至五星街,長290米。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初年這里藥業(yè)匯集,曾有藻露堂、樹仁堂、萬年堂等多家中藥店。此街以我國中藥分甘、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