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

ID:2483055

大小:35.00 KB

頁數(shù):2頁

時間:2017-11-16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_第1頁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_第2頁
資源描述: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與阿拉伯膠溶液相比,n—OSA淀粉溶液在高固形物含量時黏度更低,因此可用于包埋油相含量較高的體系,這也有利于噴霧干燥過程的進行。因為過高的物料黏度可能造成高壓均質(zhì)機料流不暢,或噴霧干燥器的堵塞,影響設(shè)備的正常工作。此外,與全天然獲取的壁材原料(如阿拉伯膠等)相比,n—OSA淀粉表現(xiàn)出性能的高度一致性,所以n—OSA淀粉可部分或完全取代傳統(tǒng)原材料作為微膠囊化的壁材_9]。微膠囊壁材的分類及其性質(zhì)比較楊佳,侯占群,賀文浩,彭強,袁芳,高彥祥(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北京,100083)SoottitantawatA,TakayamaK,OkamuraK,eta1.Mi—croen

2、capsulationof1-mentholbyspraydryinganditsre—leasecharacteristicsrJ].InnovativeFoodScienceandE—mergingTechnologies,2005,6(2):163—170.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基本特性a)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為白色粉末,無毒無臭無異味,在冷水中可溶解,在熱水中可加快溶解,呈透明液體,在酸堿性的溶液中都有好的穩(wěn)定性。b)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分子量較大,在油水界面處可形成一層強度很大的薄膜,可以穩(wěn)定水包油型的乳濁液。他與乳化劑的區(qū)別在于不僅具有乳化性,還有穩(wěn)定性和增稠性及增加乳液的光澤度

3、的功能,在水包油型的乳液中有著特殊的作用,可用于不同粘度的各種乳化液。c)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有優(yōu)良的自由流動性和斥水性,能防止淀粉料粒的附聚,在水的乳液中能均勻分散,穩(wěn)定規(guī)定的淀粉含量和所需黏度的乳化液,并且有好的流動性。d)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和其他表面活性劑有很好的協(xié)同增效作用,沒有配伍禁忌。e)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使用前要經(jīng)過蒸煮后才能溶解在水中,或者通過預膠凝化直接分散到水中。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備及應用PreparationandapplicationofoctenylsuccinicacidmodifiedstarchKANGJi-min(CollegeofFoodScienc

4、eandEngineering,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近年來,人們開始把聚合物微球用于化妝品領(lǐng)域,利用聚合物微球的光散射性能,可以制備出新型的防曬產(chǎn)品;制備聚合物微球的傳統(tǒng)方法是懸浮聚合和乳液聚合。前者制得的聚合物微球的粒徑為lOOlam~lOOOpm,呈多分散性。微膠囊化過程中使用最廣泛的變性淀粉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n—octenylsuccinatederiva—tisedstarch),簡稱n—OSA淀粉。它是在淀粉鏈的基礎(chǔ)上,引入了疏水側(cè)鏈(辛烯基),從而具有了兩親性質(zhì)。n—OSA淀粉乳化性和成膜性能高,

5、具有溶液黏度低,易干燥,不易吸潮等優(yōu)良性能]。其主要靠淀粉大分子產(chǎn)生的空間位阻作用來穩(wěn)定乳化體系,與其他生物高聚物類似,較之小分子乳化劑其吸附到油水界面的速度較慢,適宜應用于制備過程中物料停留時間較長的設(shè)備,如多級高壓均質(zhì)機、膠體磨等,以便與料液有更多的接觸機會;這一特性也可有效防止放置階段油滴的重聚。[6]柳志強,楊鑫,高嘉安,等.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研究進展I-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03,29(4):81—85.通過噴霧干燥技術(shù)制備微膠囊產(chǎn)品時,為使料液獲得較高的固形物含量并防止過多的空氣混入微膠囊產(chǎn)品,低黏度的n—OSA淀粉是較理想的選擇Ⅲ。Drusch等人利用取代度相同但黏度不

6、同的2種n—OSA淀粉包埋魚油,表明低黏度較中黏度淀粉具有更好的包埋特性。因為淀粉黏度的增大會導致乳狀液粒滴的重聚,從而增加大油滴在體系中的比例,造成穩(wěn)定性不佳的問題.[8]DruschS,SchwarzK.Microencapsu1ationpropertiesoftwodifferenttypesofn—octenylsuccinate-derivatisedstarch[J].EuropeanFoodResearchandTechnology,2006,222(1—2):155—164.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quán)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quán)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luò)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