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復出作家和知青作家反思走向探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復出作家和知青作家反思走向探析 摘要:復出作家和知青作家在短暫的傷痕控訴文學結束以后,對于歷史的反思走向了不同道路,這與作家們的世界觀和人生經歷不無關聯(lián)?! £P鍵詞:復出作家知青作家反思文學 文革結束后,遭受重創(chuàng)的文學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復蘇和發(fā)展時期。作家們開始用筆對這場浩劫進行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反思文學”的提法由此出現(xiàn)。這期間,小說的創(chuàng)作更能夠體現(xiàn)出“反思”的特征,“反思小說”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如果說對于文革傷害的揭露作家們趨向一致,那么,從反思開始矛盾與分裂出現(xiàn),究竟“如何直面慘淡的人生”,復出作家與知青作家給予了不同回答。 一、復出作家的深入思考
2、 相較而言,復出作家的思考較為深入。復出作家大多數(shù)經過四五十年代之交社會急劇轉變時期,在這一時期確立了他們的政治信仰與文學立場。他們投入革命運動,接受了關于人類理想社會的許諾,愿意以“階級論”和“集體主義”作為自己的世界觀,也接受文學“服務”于政治的文學觀??梢哉f,他們的信仰基礎依然是存在的,對于社會對于歷史的責任感在面對飽受摧殘的國家與人民時越發(fā)堅定與強烈。此外,作家們由于在文革之中受盡折磨,在文革結束后被人們當作一種“文化英雄”6看待。人們認為他們普遍表達出了人民的心聲與正確的思想。因此,無論是自我還是社會的認同與評價都是實實在在的,都不約而同地指向同一條道
3、路。他們希望由此激發(fā)熱情,繼續(xù)為挽救遭受重創(chuàng)的國家而不懈努力。由此,他們對于文革中種種現(xiàn)象的反思也被提高到較高層面之上,并不僅僅滿足對于自身磨難的“鏡面”反映,而要從歷史的角度做根本的理性思考?! ∵_到“反思小說”最高成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整個“反思文學”中影響最大的作家是王蒙。在七八十年代之交,王蒙的小說短時地對于文革的揭批之后很快脫離了那種揭露控訴的題材,表現(xiàn)出更關注人的心靈現(xiàn)實的特點。《蝴蝶》藝術地將個人命運與社會政治環(huán)境結合起來,以深藏于心的懷疑感獲得關注?!讹L箏飄帶》以女主人公范素素的心理活動為經線,描寫熱戀中的素素與佳原的生存艱難,以及他們對于美好生
4、活的向往與對理想的追求。小說深入反映了70年代末青年人逐步走向開放奔向自由的心靈世界,也反映社會之中文革殘毒的存留和對人們蒙蔽的內心世界?! 堎t亮對知識分子心路歷程與思想改造進行了思考。張賢亮在《靈與肉》中試圖探索知識分子在自身體力勞動過程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的問題。許靈均在多年勞動生活中有了所謂提高了的政治覺悟與理性認識,但是他在深思熟慮地回絕了父親的出國邀請之后,留給他的是什么?作者在此處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美好與充滿正義感的結局。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許靈均這次似乎又是一次政治考驗下的“勝利者”6而已,也可以說那是一種共同理念下的生活指導思想的慣性
5、作用。而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知識分子章永磷也有著一段和大青馬的對話。在這里,作品展示了知識分子在看到自己被欺騙愚弄之后難以排遣的郁悶,只有通過自言自語的夢幻來抒發(fā)和發(fā)泄。雖然從表面上看可以說是知識分子心靈凈化升華的過程,但是從后文來看,章永磷對黃香久的出軌行為始終不斷提起,反映了作為“人”的知識分子心中不可剝奪的人性的思想?! 「邥月晱霓r民的角度展開了他的反思和理性思考。高曉聲通過李順大、陳煥生、劉興大等一系列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入探討了“左”傾錯誤和封建殘余得以蔓延的溫床,繼續(xù)了“五四”以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對于“國民性”問題的探索。在《李順大造屋》中,作者表現(xiàn)
6、了在歷史變遷時期,對作為一個“文化群體”的農民的這種惰性的揭露充滿著一種善意的諷刺與同情?! 统鲎骷覍τ谏鐣?、人性,對知識分子、農民的生活經歷以及遭遇的關注,表明他們以一種更理智、更有使命感與責任感的狀態(tài)對待文革這場浩劫。他們往往以一種個體的活動來連結歷史事件,以一種自以為地洞察歷史來認識與反映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這就有別于當時存在的另一批作家――知青作家。 二、知青作家的矛盾心態(tài) 與50年代遭受挫折的復出作家相似,曾經在文革中上山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們在文革結束后的初期也不約而同地描寫知青們在文革中的遭遇,揭露批判“四人幫”及文革浩劫給他們心靈、家庭和社會生活帶來
7、的巨大的災難性影響與沖擊,之后進入了對歷史、對自身的反思。6 一些作家的作品集中在對于理想的消失,對于青春追悔的情感狀態(tài)之中,有別于復出作家們通過個人命運探究歷史運動的規(guī)律,而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判的大手筆創(chuàng)作。一方面他們要尋找缺失的信仰,重建已破碎的生活信念與價值觀;另一方面要面對更為實際的生活。因為文革的結束使得知識青年們意識到自己堅守不移的那種信仰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歷史玩笑。青春理想在瞬間崩塌,短時間內無法建立一種新的信仰來支撐推動生活前進的步伐。對于這些人來說,無論是自我還是社會的評價,都是處于一種模糊的、未知的狀態(tài),得不到確切的回答。他們感到自己完全是被
8、蒙騙,被耽誤的一代。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