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價值觀教育的困境與出路》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價值觀教育的困境與出路 【摘要】從教育理論的角度看,價值觀教育無疑是中國教育存在的前提。但在目前的教育實踐中,價值觀教育長期處于模糊化、邊緣化的困境。原因之一是對價值觀教育的必然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自洽性原則認識模糊。只有重視價值觀教育固有的三個原則,才能改進現(xiàn)狀,走出困境。《紀念白求恩》就是很好的例子。 【關鍵詞】價值觀;教育;實踐;困境;出路;必然性;實踐性;自洽性;原則;紀念白求恩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A 在中國教育理論的語境中,價值觀是教育的基石。文以載道是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
2、韓昌黎所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即強調(diào)價值觀是教育本身存在的前提。反映在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中,則是《義務教育法》第36條――“學校應當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學之中”,以及《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的課程目標――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裉?,這些本來無可爭議的原則,卻正遭受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在教育實踐中,價值觀教育頻頻陷入邊緣化的困境。在文明沖突和話語權爭奪戰(zhàn)的大背景下,這固然可算東西方文明交流過程中此消彼長的必然反映,但究其成因,則是長期以來對于價值觀教育三大原則――必然性、實踐性和自洽性重視不足所造成
3、?! £P于教材《紀念白求恩》的存廢之爭就是典型的例子。反方認為“7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有“強迫”之嫌;而文章又過于簡單,“小學中年級學生也能讀懂”,因此應該舍棄。而以劉國正先生為代表的正方則逐條否認。這次爭論一方面清晰、直接地反映了價值觀教育的現(xiàn)實困境,另一方面也為價值觀教育的貫徹落實提供了契機?! ”疚囊誀幾h為剖析樣本,從價值觀教育三原則入手,嘗試對如何走出困境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 r值觀教育的必然性原則 價值觀是任何思想體系的基礎,這也就決定了價值觀教育在相應教育體系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重要性
4、完全來自其內(nèi)在屬性,并不受外界尊抑褒貶的影響,這就是必然性原則。用中華文化傳統(tǒng)來表述,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大道,或者說價值觀,它無所不在,是衡量世界的標準;它無時不在,是指導行動的尺度;它既是歷史積累的宏觀規(guī)律,也是行之有效的微觀原則。所以,當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價值觀的時候,這種教育確實不容忽視?! ∈紫龋覀冎乐型饨逃齻鹘y(tǒng)都十分重視價值觀教育的必然性原則??鬃拥慕逃龔娬{(diào)“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蘇格拉底則直言“未經(jīng)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他們都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反之,
5、削弱價值觀的教育必然導致教育核心的缺失,把某些技能的培養(yǎng)當成教育的主要目標,其結果無非是制造一臺社會機器,而不是培養(yǎng)一批社會人才?! ∑浯?,我們注意到西方學校教育是從教會教育系統(tǒng)中分離出來的世俗部分,正如《圣經(jīng)》所載“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7,西方社會的價值觀教育存在雙重來源――最主要的社會公共價值觀和道德觀仍由教會提供,而學校里的價值觀教育則受到極其嚴格的監(jiān)控和限制。例如:芝加哥大學就明文規(guī)定教育僅限“與教育使命相關的議題”,理由是“大學的目標特定且有限,故不可能對社會時事議題采取集體行動,而不危及自
6、身的生存及效率”。因此不管是作為整體的大學,還是作為個人的教師都被禁止鼓吹除了學術觀點外的個人的、政治的或者道德等方面的價值觀。這無論與中國的傳統(tǒng)相比,還是在現(xiàn)實的天平上衡量,情況都截然不同。因此,對“價值中立”等西方理論的使用范圍不應隨意擴大?! ∽詈螅趯嵺`過程中,價值中立也很容易陷入困境。在教育者本身反對所傳授價值觀的情況下,一旦公然提出反對,那么價值觀教育過程無疑即告失敗;如果故意隱藏自己的見解,那么主觀能動性就無從發(fā)揮作用,其結果就是教育的成效降低,教育過程最終趨向消極,而這正是目前常見的情況。可見
7、,反對必然導致失敗,則“中立”何在呢? 回顧爭論可以看到,反方對“毫不利己”價值觀本身造成“強迫”的懷疑,缺乏足夠證據(jù),所以會遭到劉國正先生“因噎廢食”的批評。對照必然性原則來看,真正的矛盾其實在于對“毫不利己”價值觀的否定。對于這一點,現(xiàn)實已經(jīng)給出了最好的回答。僅靠“毫不利己”的價值觀教育固然不能直接通向大同社會,但是如果社會前進的道路上充斥著卑鄙、猥瑣、背叛和殘忍,那么這樣一條用被壓迫者血肉鋪成的通道,絕不會有比地獄更好的出口?! r值觀教育的實踐性原則7 價值觀教育首先是一種生活教育,而不是文本和教
8、條。如果既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使用,又無法在個人實踐中檢驗,那么這種教育必然違背了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性原則。從書本到考卷的價值觀教育,從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來衡量,正是“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例如:“仁”是孔子的核心價值觀,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109次。顏淵問仁,回答是“克己復禮”;仲弓問仁,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馬牛問仁,回答是“其言也?”;至于子張兩次問仁,子貢三次問仁,樊遲三次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