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蕭紅的文學寫作與流亡體驗》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蕭紅的文學寫作與流亡體驗 摘要:流亡者中的知識分子往往借助寫作的方式尋求對自我流亡身份的認同、對自我無家情境中心理上“在家”的慰藉、對自己逃脫種種破碎、斷裂生活狀態(tài)的安撫。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文學洛神”的蕭紅,與其流亡的生命體驗相隨,其文學活動始于自我流亡,然亦終于自我流亡;在短暫的生命歷程中,書寫了屬于自己的流亡話語,“流亡”成為其寫作最基本的敘事動機和敘事主題。然而任何流亡話語都是一種隱含著多維度人的存在處境和精神處境的話語形式,個體的發(fā)聲可以被看作是一類人的發(fā)聲,從而使個體性的話語演變?yōu)楣残缘脑捳Z,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蕭紅在流亡
2、體驗中的文學發(fā)生與文本表現(xiàn),亦是如此。 關鍵詞:流亡蕭紅文學發(fā)生流亡話語公共性話語意識形態(tài)話語 流亡(Exil)作為一個話語符號,它同時也意味著逃亡、畏避、放逐、補救以及避難等;作為一實體行為,它是人類個體或群體最悲慘的命運之一,與自己的根、自己的土地、自己的過去割裂,處于一種生命斷裂的狀態(tài)。作為人之個體或群體這樣一種獨特的生存體驗,“流亡”按照愛德華?薩義德的理論觀點,它不僅意味著“(流亡者)遠離家庭和熟悉的地方,多年漫無目的的游蕩,而且意味著成為永遠的流浪人,永遠離鄉(xiāng)背井,一直與環(huán)境沖突,對于過去難以釋懷,對于現(xiàn)在和未來滿懷悲苦。
3、”[1]“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生存體驗每每使得流亡者承受著巨大的肉體存在和精神情感上的雙重創(chuàng)傷。這又即如薩義德所言說的另一句話:“11流亡令人不可思議地使你不得不想到它,但經(jīng)歷起來又是十分可怕的。它是強加于個人與故鄉(xiāng)以及自我與其真正的家園之間的不可彌合的裂痕:它那極大的哀傷是永遠也無法克服的?!盵2]流亡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生存論現(xiàn)象,無論中外,自古即有;而與之相伴相隨的,就是對這種生存論現(xiàn)象的文字記載與敘述,即流亡話語?!傲魍稣咴谧约旱募抑袥]有如歸的安適自在之感,……也沒有真正的逃脫之道?!瓕τ谝粋€不再有故鄉(xiāng)的人來說,寫作成為居住之地?!?/p>
4、[3]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西奧多?阿多諾這樣認為,而歷史上的情境也高度驗證了阿多諾此番言論的正確無誤,諸如西方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文本:荷馬史詩《奧德賽》,我國先秦時期愛國主義抒情詩人屈原的長詩《離騷》,等等,不一而足?! ≡诂F(xiàn)代性的哲學話語范疇中,有一個語詞概念“認同”,它指的是“在主體間的關系中確立自我意識,并在普遍有效的價值承諾和特殊認同意識的張力中獲得自我歸屬感和方向感的過程”[4]。對于處在流亡生存體驗中的流亡者而言,其寫作活動的終極目的即是尋求對自我的“認同”,以便在隱喻的意義上獲得一種“在家”的感覺,一種生存論上的安全感和歷史感。
5、更具體地闡述,這樣的“認同”有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其一,一種主體性的反思意識,在自我與他者的主體關系中生成,是一種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最終揚棄他者、回歸自我的過程。其二,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的需求具有生存論的意義,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歸屬感是將個體連結為族群的重要心理指向。這即如鮑曼所言說的:“‘共同體’意味的并不是一種我們可以獲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種我們將熱切希望棲息、希望重新?lián)碛械氖澜??!?1[5]其三,一種社會化的結果,它會受到性別、階級、民族、種族等話語的影響,也會被文化、歷史、社會的想象所塑造。薩義德曾說:“人沒有國家或一
6、個可以回去的地方,不被任何國家主權或制度保護,過去除了留下苦澀、無助的悔恨,別無意義,現(xiàn)在則無非日日排隊、滿懷焦慮地尋找生計,還有貧窮、饑餓和羞辱――凡此種種凄涼,我也是經(jīng)由她而戚戚共鳴?!盵6]類似于具有這樣一類人的生命存在體驗,都是流亡者的生命體驗,這些人都會產(chǎn)生一種認同上的自覺?! ∫驗閷τ诖蠖鄶?shù)流亡者而言,“流亡”對他們來說絕對就是一種“格格不入”的精神處境;流亡者的空間是不確定的、開放的,他們既在群體之內(nèi),然而又在群體之外。相對于任何限定在邊界內(nèi)的社群來說,流亡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因此,流亡者處于“若即若離的困境之中,一方面
7、懷鄉(xiāng)而感傷,一方面又是巧妙的模仿者或秘密的流浪人?!盵7]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流亡者一方面既沒有失去對自我“家鄉(xiāng)”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另一方面也沒有在新的不斷變動的流浪環(huán)境中被完全同化而失去自己的認同意識?;谝陨线@些源與流,流亡者中的知識分子往往借助于寫作的方式來尋求對自我流亡身份的認同、對自我無家情境中心理上“在家”的慰藉、對自己逃脫種種破碎、斷裂生活狀態(tài)的安撫?! ∫?、流亡者蕭紅 “我總是一個人走路,從前在東北,到了上海后去日本,現(xiàn)在到重慶,都是我自己一個人走路。我好像命里定要一個人走路似的。”11[8]說這番話的是蕭紅,一位
8、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集中于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女性作家。蕭紅對自己生命體驗的此番言說,清楚地表明她具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身份符號標碼:流亡者。從最初的1930年秋蕭紅因逃婚而首次離家,蕭紅即開始了自己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