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實驗探究情景的創(chuàng)設》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實驗探究情景的創(chuàng)設劉云釗(邯鄲市第二十五中學河北邯鄲056000)1.創(chuàng)設從?;钪衼淼奶骄壳榫百N近?;?、貼近社會是物理新課程理念之一,落實到具體的物理實驗教學中,就要求設置和創(chuàng)設真實的牛活情景,使學牛在真實的牛活情景中學習物理知識,解決真實?;钋榫爸械奈锢韱栴}。例如在八年級上冊《汽化和液化》,探究水的沸騰這一節(jié)課中,首先讓學牛討論煲湯時湯沸騰后是繼續(xù)大火煲好還是改為小火煲好?沒想到在日常?;钪凶顬楹唵蔚摹昂门c不好”的判斷,引發(fā)了學生的熱烈爭論,產生了強烈的探究問題的欲望。接下來學生分成了“大火煲好”和“小火煲好”的兩組對“水的沸騰”進行了探究,“小火煲好”小組的孩子還探討了如
2、何改變酒精燈火焰的大小,最后通過探究結果發(fā)現(xiàn)水沸騰后無論大火還是小火,水的溫度都是保持不變的,綜合分析后得出從節(jié)約能源的角度看,湯沸騰后小火煲湯好的結論。整個探究過程學牛個個熱情高漲,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其中進行自主建構。通過捕捉生活素材,把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內容作為孩子進行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有效載體,不僅能促使師牛們圍繞此情景展開熱烈的討論,加深學牛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還能幫助孩子獲得對實驗探究的積極體驗與感受。2.以趣味小實驗創(chuàng)設探究情景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強大動力,以趣味小實驗創(chuàng)設實驗探究情景,必能激發(fā)學牛的探究熱情。
3、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教學中,我首先設計了一個“舉起可樂瓶”的小活動,一位力氣小的女生能輕而易舉地舉高一個裝滿水的大可樂瓶;偷偷在可樂瓶外表面涂上洗潔精后,再請一位力氣大的男生,結果他使出全身力氣也沒有把可樂瓶舉起來。正如麥克斯韋所說:項演示實驗使用的器材越簡單,學生就越熟悉,就越想徹底地獲得所驗證的結果。”通過這個對比實驗,課堂氣氛迅速活躍起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一下被調動起來,這時再進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探究活動,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3?以探究實驗作為情景來創(chuàng)設更深入探究的情景通過實驗中產生的各種現(xiàn)象來作為情景,更深入地來通過設計實驗來研究這種
4、現(xiàn)象,可使實驗探究分為一層一層的研究,最終解決問題。例如“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如果按教材一節(jié)課完成這個探究活動,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自己探究的過程中根本不會選擇合適的透鏡,這樣不僅吋間不夠,學生無法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不利于全班科學探究的課堂教學。于是整合教材的內容后,我把“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整合在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中,分成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實驗探究進行教學。①結合第一節(jié)《透鏡》,探究如何選擇凸透鏡并測量凸透鏡的焦距。通過探究活動,學生掌握了測量凸透鏡焦距的方法,了解了凸透鏡的凸起程度與焦距的關系;②結合第二節(jié)《生活中的透鏡》,根據(jù)光具座(0-90cm)來選擇合適的透鏡,并在光具座上觀察凸透
5、鏡成像的性質。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觀察了凸透鏡成像的性質,順利地得出凸透鏡可成“倒立、縮小”、“倒立、放大”、“正立、放大”三種像,并提出有個位置沒有像。③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有了前面兩個探究活動的鋪墊,人多數(shù)學生可以順利的投入到成像規(guī)律的探究,在實驗、討論,交流中得岀了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并自行解決了沒有像的位置是焦點這一問題。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生熱情高漲,思維活躍,主動參與程度人人提高。4?重視用物理學史創(chuàng)設探究情景物理教育給學生以知識,物理學史教育則給學生以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新課改的任務之一是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史教育。利用物理學史創(chuàng)設情境,可使學生體驗探究過程,體驗學習科學研究的基
6、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人文精神。例如,九年級第十二章第五節(jié)“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原來的教學設計是教師先簡單介紹牛頓第一定律的產生過程,然后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雖然學生進行了實驗探究,但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表面上,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改進了課堂教學,先圍繞“牛頓第一定律”的產生方式,提出“為何牛頓第一定律被冠以牛頓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或笛卡兒?”這一論題,讓學生閱讀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兒、牛頓的研究過程。閱讀材料向學生闡述了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認識,滲透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現(xiàn)在看來雖然是錯誤的,但當吋也有
7、它的合理性,說明已有的經(jīng)驗和背景對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認識力和運動起了重要作用。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共同比較伽利略、笛卡兒和牛頓的研究,學生得出了伽利略和笛卡兒只是描述了物體不受力吋的運動,而牛頓卻揭示岀了力和運動的本質關系。在充分展現(xiàn)“牛頓第一定律”在物理學的地位和價值中結束后,學生再進行分組實驗探究,原來一節(jié)課都“探究”不出個所以然的內容,學生十幾分鐘就完成了,而且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