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備課不是“復制”和“粘貼”》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備課,不是“復制”和“粘貼”備課,是教師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備課質量的高低將直接決定課堂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和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師占有、消化了教材和教輔,在充分研究學生的學情、學力、個性、興趣、意志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后,如果做到了有效備課和高效備課,那他所備的課至少有以下四個顯著特征:備出教師的獨特感受。在備課時,教師必須研讀教材和教輔,熟悉文本和與文本相關的作者、背景、前后文以及他人對文本的解讀。只有對這些爛熟于心,教師在課堂上才會胸有成竹。但是,如果把備課理解為是對教材教輔的“復制”,教學僅是對教材教輔的“粘貼”,那是極為不妥的。教師的備課,是在研讀教材和大量教輔的過程中,結合自
2、己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結合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結合特定環(huán)境下特定的人和事,備出自己獨特感受的一個再創(chuàng)造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理解、領悟這些獨特感受時,指導學生理解、探究、鑒賞文章的語言,體悟、品味語言的魅力,從而受到語言的熏陶。余映潮老師說:“教師只有真正把課文讀透了,才能設計出比較理想的教學方法。教材研究,是一切閱讀教學的先行?!眰涑鼋處熥约旱莫毺馗惺苁墙處焸湔n較高境界,它不僅是教師創(chuàng)新課堂的需要,更是教師自我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新時代課程理念的需要。程翔老師教學《散步》,他并不是“粘貼”教輔上的諸如“親情”“愛”等標簽,而是引導學生感悟、理解、探究、鑒賞文中的“孝”:“兒
3、子背母親”是“孝”,“讓母親出來走走,不孤單”是“孝”,“小孩很聽話”是“孝”,“妻子支持丈夫”也是“孝”……同樣,程翔老師在教學《琵琶行》時,引導學生感受品味的是他自己對教材的獨特感受:琵琶女是白居易的寫照,是白居易借琵琶女寫自己。這就是余映潮老師所說的“研讀教材有三種境界:讀得細膩,讀得深刻,讀得奇美。”獨特感受所引起的學生的興奮和探究欲望是不可估量的。當然,語文教師不可能都能像程翔老師那樣備出自己的一家之言,但在消化教材和教輔時,應該有自己的哪怕是很微小的一丁點感悟: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甚至一個標點符號!于漪老師所說的“教師本身對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才會有
4、多深”,就是這個道理。備出巧妙的教學抓手。在語文教學中,一個好的“教學抓手”就是一根省力的杠桿,抓準了它就會輕而易舉地走進文本,從而輕松愉快地感知文本、欣賞文本;一個好的“教學抓手”就是走進文本的鑰匙,抓準了它就找到了走進文本的捷徑,就會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要讓學生透悟“諸葛亮——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保彩且患蝗菀鬃龊玫氖虑?。我的“教學抓手”是在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依次拋出的兩個問題:“諸葛亮此時北伐所選擇的時機成熟嗎?為什么?…‘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最終還是失敗了,按他的智慧,他一定能預料到,那為什么還要多次北伐呢?”只要學生探究并理清了這
5、兩個問題,就一定會對諸葛亮肅然起敬(見《中學語文教學》2007年第8期第61頁)。找準了課堂的“教學抓手”,就意味著給課堂注入了清新劑,給學生吃了“興奮劑”,課堂就不再死氣沉沉,學生就不再無精打采。因為這個“教學抓手”的撬動,課堂活躍靈動,朝氣蓬勃,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無限膨脹,自主學習能力也迅速提高,從而高效率地達成教學目標。備出不一般的教學模式。教師備課,一般是側重于預設好每課的教學內容,是對教學內容的精挑細選。而對課堂教學模式或課堂結構,更多的教師是依附教參或蘇聯(lián)教育家凱洛夫的“紅領巾”教學模式。隨著新課程的推進,也有許多老師是“情境創(chuàng)設…‘整體感知…‘自主探究…‘拓展延伸”四
6、部曲,可里面裝的仍然是“紅領巾”教學法的大部分內容。講小說閱讀,一定要講到小說的三要素;講散文閱讀,一定是先講“神聚”,再講“形散”;講記敘文,一定是引導學生去分析記敘文的六要素;講說明文,一定是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從初一到高三,只要老師一提到是什么“文”,學生自會明白老師將要唱那幾“出”。實際上,只要語文課堂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做文章,牢牢把握語文教學的底線——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思(思維)、想(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的母語情感而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學和文化的熏陶,扎實引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理解、語言的感悟和品味、修辭的涵詠和咀嚼
7、、寫法的探究和借鑒,課堂教學的結構、過程乃至教學模式、教學模塊就會是千姿百態(tài)的。根本沒有必要把每種文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化,把每類文章的教學流程程式化。教師在備出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時,更應該下工夫備課堂教學結構或教學模式。因為備出了豐富的教學內容只解決了“教什么”的問題,而備課堂教學結構或教學模式是解決“怎么教”的問題,亦即課堂教學的“過程與方法”問題,從一定程度講,“怎么教”重于“教什么”。要訓練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要讓教師所預設的課堂教學內容被學生主動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