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屈原其人其詩》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屈原其人其詩屈原其人其詩項錫懷劉真屈原名平,字原,與楚同姓,生于楚宣王27-30年間(約公元前339年~278年)出身于貴族。是楚王朝遠房宗親。在《離騷》中自號正則,字靈鈞。原籍丹陽樂平里(現湖北秭歸縣),樂平也是歷史上卓爾不凡,膽氣過人的王嬙,昭君的故鄉(xiāng)。屈原是政治家,入仕不久,曾任楚國左徒一職,相當于今天的國務委員,當時他才20歲出頭,20歲不論從一個人的自然年齡或社會年齡上說,都應該說是一個人一生中的春暖花開的人生四月,而人生的四月用詩人的話說,她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若論其淵博的學識,超凡的智慧,和拯世濟民的政治抱負,屈原原可成
2、為一個改變一代歷史的偉人,然而,悲劇的社會只能造就一個悲劇的詩人。雖然他的雄才大略和人格上的高風亮節(jié)沒有在政治上得以施展,但他卻以磊落的人生凝鑄成一座氣度雄偉的詩的豐碑。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愛國詩人的屈原,曾寫過《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文學作品23篇,至今傳誦中外。屈原是楚辭的創(chuàng)始人,所謂楚辭,它的鮮明特色正如宋人黃伯思在《翼騷序》中所說:"屈(原)宋(玉)、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楚辭作為一種新興文體,究竟始于何時,至今尚無確考,不過從《史記·張湯傳》的記載看,可能最遲也應該是在漢朝初
3、年,成帝時劉向將屈、宋(玉),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諸家的作品,加上自己寫的一篇《九嘆》合編為《楚辭》一書,從此《楚辭》一名流傳至今。楚辭文體最初的熱心追求者除宋玉外,主要還有唐勒、景差。今天除宋玉有《九辯》傳世外,唐、景二人無一作留世。楚辭含有兩重意思,一指包括以屈原為主的作者作品的一部詩歌總集的書名;二是指以屈原為主要代表的出現于戰(zhàn)國時代的一種新興的文體。不論從哪種意義上講,從作品數量到藝術成就,或主題深度,題材廣泛等方面,屈原在楚辭中都居于魁首地位。因為他是楚辭的創(chuàng)導者。他在潛心研究楚國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騷體》的詩歌形
4、式?!峨x騷》是他的主要代表作,眾所周知,詩是時代的回音壁,而語言則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核心,尤其是詩,不論是抒情、敘事、寫景、擬人都離不開語言做支撐。而語言它既應該是犀利如箭;又應該是熾熱如火;它既需要親切如柳撩動人千種柔情;又需要自然不嬌象出水芙蓉一樣渾然天成。屈原以楚語寫作,他是一代語言大師。談到楚語,歷史上還有一則惹人遐思神怡的動人故事,據西漢大學者劉向編著的《說菀》中《喜說》記載,春秋末期,一位叫子皙的王子,在一次郊游中的游船上聽到越人歌手唱歌,歌聲咿呀啁哳,其意似已意會,但卻不知所云,善于獵奇的王子請人譯作楚語,所謂楚語,即華夏語,歌
5、辭如下: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兒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這就是著名的《越人歌》從此故事說明,楚國境內有不少世居的越人,他們都文思敏捷,出口成章,能即興賦詩。越人世居南方,這類富有地方特色的南國民間歌謠,除《越人歌》外。從典籍中尚傳的還有《接輿歌》、(《論語微子》):《滄浪歌》(《孟子離婁》);《優(yōu)孟歌》(《史記滑稽列傳》);《孑文歌》(《說菀至公》);《楚人歌》(《說菀正諫》)等寥寥幾篇。這就是書楚語一說的來源。13/13懷、襄時代,楚國在內受保守派貴族的霸持,政治
6、腐敗,外遭秦國入侵,當權貴族不遺余力地推行的是一條妥協(xié)求榮(存)的外交路線。屈原入仕之初,在任楚國的左徒期間,被授權制憲,他忠于職守,立志改革,當時屈原所處的年代正值春秋戰(zhàn)國末期,是中國歷史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后的非常時期。龍蛇混雜,革新與守舊兩大勢力并存。在諸侯割據,社會動蕩的血雨腥風中,作為五帝后裔的楚世家自西周初年建國后,還算爭氣,楚國曾被列為戰(zhàn)國七雄,春秋五霸之一。早在公元前383年,開明的楚悼王曾任用吳起實行變法,較之秦國始于公元前359年的商鞅變法早了20多年。作為承前啟后。屈原在時隔70多年后提出的政治變革主張,同先輩吳
7、起幾乎差別不大。當年楚懷王授權由屈原制定的憲,并非一般法規(guī)政令,而是具有綱領性的根本大法,是法中之法,是關系一國興衰成敗的關鍵性文件,上自皇親顯貴,下至草民百姓的命運都與此息息相關。因此在憲制定稿之前曾發(fā)生過上官奪稿風波。司馬遷說,上官奪稿是爭寵嫉賢,目的在于插手制憲,爭當歷史主角,其用心之歹毒不言自明。屈原在制憲流產后,在被懷王疏遠后創(chuàng)作的《離騷》中還反復強調規(guī)矩、"循純墨,而不頗",反違法亂紀、擅越雷池,這實際上是他制憲觀點的形象化。在《九章》的《惜往日》中屈原念念不忘。"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昭以昭時("時"原文為"詩"朱熹據別本改
8、為"時")。"奉先功以昭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其憂國憂民之心可說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然而權貴們偏要背法度而心治(心治乃人治之同義語)眼看著限制法外特權已成泡影,屈原還在詩中反復敘述了立法的必要性、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