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渲小皠t”譯為“是”,即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送膺€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诖苏\危急
2、存亡之秋也?! 、哿簩⒓闯㈨椦?。 ?、艹急静家隆! 、萸蚁嗳缢刭v人。 ?、摁~,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yōu)秀的將領?! ∑拗牢艺?,私我也?! ∽g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渲信袛嘣~“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
3、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g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
4、,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于”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一)“……為……所” 1.“……為……所” ?。ň蓿┢谶h郡,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zhàn)》)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二)“……見……于” 1.“……見……于”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于……”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5、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三)省略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zhàn)》)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于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三、省略句(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2)謂語的省略 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4)介詞賓語
6、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鴻門宴》)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 ∥?!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ā蛾套哟呵铩罚ǘ┵e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于謂語后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
7、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偃纾汗胖瞬挥嗥垡病#ú黄塾啵ㄌK軾《石鐘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