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亞當·斯密與“亞當·斯密問題”

a亞當·斯密與“亞當·斯密問題”

ID:34568768

大小:299.39 KB

頁數:7頁

時間:2019-03-08

a亞當·斯密與“亞當·斯密問題”_第1頁
a亞當·斯密與“亞當·斯密問題”_第2頁
a亞當·斯密與“亞當·斯密問題”_第3頁
a亞當·斯密與“亞當·斯密問題”_第4頁
a亞當·斯密與“亞當·斯密問題”_第5頁
資源描述:

《a亞當·斯密與“亞當·斯密問題”》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哲學動態(tài)》2007年第6期)亞當·斯密與“亞當·斯密問題”聶文軍(湖南師范大學倫理學研究所湖南長沙410081)[中圖分類號]B5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8862(2007)06-0017-07一“亞當·斯密問題”的產生與斯密的自相矛盾1.“亞當·斯密問題”的產生“亞當·斯密問題”即關于亞當·斯密的人性自利與利他以及經濟學與倫理學之間的關系問題。這一問題源于19世紀中葉的德國歷史學派,他們認為斯密最初在《道德情操論》中主張同情或利他是人的本性,而在后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中卻改變了對人性的看法,轉而把行為動機歸結為利己或自私,由此造

2、成了《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之間(經濟學與倫理學)的對立。從學術思想產生的宏觀歷史背景來看,這一問題的產生源于資本主義落后的德國與先進的英國之間的現實矛盾。立足于德國的特定條件的經濟學家們追隨弗·李斯特,反對亞當·斯密經濟理論的普適性,認為斯密強調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的經濟學不能適應德國的實際狀況,德國的發(fā)展必須依賴于國家的干預、國民的道德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舊歷史學派的布魯諾·希爾德布蘭德(1812~1878)“將道德、宗教、習俗和適當的標準指認為影響經濟行為的因素,強調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之間的相互影響,并使人注意[1]德國經濟面臨的特別的條件”。這些德國學者認為,“起初認為人類交往是

3、基于人們相互之間所感受到的一種同情的道德哲學家亞當·斯密,在某個時候變成了把自利視為激勵人們行[2]動的東西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斯密的兩本書完全不一致;斯密可能是一個偉大的經[3]濟學家,但他不是哲學家。”舊歷史學派著力批駁斯密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并不斷揭示其內在對立。新歷史學派的布倫塔諾(LujoBrentano,1844~1931)反對古典政治經濟學把抽象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個人作為理論分析的出發(fā)點,批判斯密的“經濟人”是“經濟的利己主義者”,是唯利是圖的“抽象的人”,由此引起邊際效用學派的代表龐巴維克的反駁。歷史學派與邊際效用學派除圍繞斯密經濟思想存在分歧和論爭以外,更主要的是關

4、于斯密《道德情操論》中人的本性與《國富論》中人的本性的論述是否一致的問題。這一從人的本性的角度對斯密兩大著作關系問題的論爭持續(xù)了約一個世紀,在經濟學說史上被稱為“亞當·斯密問題”。2.“亞當·斯密問題”研究的歷史發(fā)展自19世紀德國歷史學派之后,多數學者都把斯密看做倫理學上的利他主義者和經濟學上的利己主義者,這一觀點幾乎成為傳統信條;包括原蘇聯學術界也不例外。20世紀初,蘇聯著名學者盧森貝認為,斯密“研究道德世界的出發(fā)點是同情心,他對于同情心的定義,就是‘對于別人的遭遇的關心’;他研究經濟世界的出發(fā)點,是利己主義———在經濟生活中所追求的完全[4]是個人利益”。斯密《道德情操論》中的道德世

5、界和《國富論》中的經濟世界是兩個相互區(qū)別、相互對立的世界,而且“斯密沒有說明為什么‘經濟中的個人主義’在‘倫理學’中變成了相17[5]反的東西,即變成了利他主義”。盧森貝認為斯密未能把他的兩部著作中的思想統一起來。隨著現當代社會與經濟的發(fā)展,隨著倫理學與經濟學學術分工的片面發(fā)展所造成的缺陷的不斷顯露,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倫理與經濟、倫理學與經濟學之間的相互關系,重新解讀“亞當·斯密問題”。D.D.拉斐爾(D.D.Raphael)和A.L.麥克菲(A.L.Macfie)在1990年為紀念斯密逝世200周年而編輯出版的斯密《道德情操論》一書的序言中指出:“所謂的‘亞當·斯密問題’,是一個基于無

6、知和誤解的偽問題。先讀了《道德情操論》的早期某一版本然后讀了第六版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對同一個人寫下了這樣一本書和《國富論》而有感到迷惑的任何輕微的意向,或者認為他關于人類行為的觀點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斯密的倫理學和對人類行為的論述在1790年的第六版中和在1759年的第一版中是基本相同的。雖有發(fā)展但不是基本方面[6]的改變?!蔽覈鴮Α皝啴敗に姑軉栴}”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朱紹文教授認為,斯密的“經濟人”是當時社會中從事生產性勞動、增加社會財富的“中、下層平民”,在他們那里,“走向致富之路”與“走向道德之路”是統一的;對斯密的“經濟人”與“道德人”相對立的誤解,“經過幾十年的論爭之

7、后,到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對斯密道德哲學思想體系有了深入的研究,在經[7]濟學界才得到澄清”。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先生認為,“斯密問題”并不存在,“所謂兩書中存[8]在的‘亞當·斯密問題’,不是一個實際而只是一個假象。”斯密在《國富論》中對待利己主義的態(tài)度是批判的,這一態(tài)度“是《道德情操論》中這一思想(以‘自我控制’來裁抑利己主義,引者注)的繼續(xù),是以之為前提的。在二書間存在著一個連續(xù)性;在兩人性論間存在著一個互相[9]補充的作用”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