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保值堂鑒賞夏圭溪山清遠圖》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保值堂鑒賞夏圭溪山清遠圖《溪山清遠圖》描繪晴日江南江湖兩岸山色空蒙、水光瀲滟的清遠秀麗景色。畫面從霧景開始,近處的巨崖大石清晰可見。一片茂盛的松林在陽光下生機勃發(fā),密林深處的樓閣院落若隱若現(xiàn),院前有小橋流水和往來行人。松樹過后是一片浩蕩的江水,江岸有幾艘停泊的漁舟,遠處山色迷蒙,依稀可見江對岸的綠樹村舍。一座巨大的山崖直插江邊,起伏險峻的山脈,顯得深邃雄偉。江邊的一角有綠竹、草亭、幾個文人在其間悠閑漫步,茫茫江水中帆影浮動。一段山坡過后,江天一色,顯得悠遠清曠,一座亭臺式的竹橋,通向水邊的農(nóng)家茅舍。河邊漁人撐渡,深山集市隱現(xiàn)
2、。全卷最后一段以茂林村舍之景結束。此幅《溪山清遠圖》是夏圭眾多畫中不可多得的一幅佳作,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紙本,長卷,墨色,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夏圭的畫法多少受到佛教禪宗的影響,主張“脫落實相,參悟自然”,趨向筆簡意遠,遺貌取神,從這幅作品上來看,江南山靈湖之景象被展現(xiàn)得淋漓酣暢。夏圭與馬遠的畫風極大地影響著明代山水畫,同時也對日本的“狩野派”繪畫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v觀全圖,可見畫家布置景物是經(jīng)過周密思考的。高遠與平遠、深山與闊水緊密相接,氣脈相通。3丈長卷,并無堆砌拼湊之感,反而使人覺得空靈疏朗。畫家以
3、其熟悉的上虛下實的構圖形式來布置景物,所描繪的山坡、巨石、江岸、樹木、橋梁等都集中在畫面的下部,畫面景界顯得開闊,給人一種登高俯視的感覺。畫面上半部,或以清淡的筆墨來表現(xiàn)遠山,或留出大片空白表示江水、煙云。全圖疏密關系的處理,真正達到所謂“疏可馳馬,密不通風”的境地,使畫面產(chǎn)生一種輕松卻強烈的節(jié)奏感。明代王履曾有詩贊夏圭:“粗而不流俗,細而不流于媚;有清曠超凡之遠韻,無猥暗蒙塵之鄙格?!敝漠嫾叶洳苍鴮ο墓缳澰唬骸跋墓鐜煆睦钐贫雍喡剩缢芄ぶ^減塑者。”夏圭,字禹玉,南宋著名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畫院待
4、詔。他開始學畫人物,后來攻山水畫,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將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蒼勁,墨氣襲人梧竹溪堂圖”的效果。后人把他與馬遠并稱“馬夏”,合李唐、劉松年稱“南宋四家”。此幅《溪山清遠圖》畫家非常重視墨色的濃淡對比,近景用墨較濃重,遠景墨色清淡。從局部看,畫樹點葉用墨較濃,而山石用墨相對較淡較干,石上苔點用墨較重,這樣在黑白對比中,顯示出山石的明潔、清潤。畫中景物變化甚多,時而山峰突起,時而河流彎曲。畫家運用仰視、平視和俯視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巒和層層迭迭的巖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為不同的視點在各個獨立的段落里,產(chǎn)生獨
5、特的空間結構。畫松樹林木筆墨變化非常多;畫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這種技法是從李唐的斧劈皴變化出來。畫家以乾枯的筆墨勾畫石壁輪廓,再用夾雜著大量水分的筆墨迅速化開,使畫面上產(chǎn)生水墨交融,淋漓暢快的感覺。在技法上,山石用中鋒勾勒,凝重而爽利,并順勢用側鋒進行大、小斧劈皴,間以刮鐵皴等,再以含有大量水分的筆墨迅速化開,塊面分明,使畫面產(chǎn)生水墨交融、淋漓暢快的感覺。最后加苔點,筆法雖簡卻變化多端。樓閣層宇,不假界尺,信筆畫就,全無拖沓拼湊之感。點景人物更富于特色,雖用筆寥寥,卻能以身段來表達情態(tài),使人物之間各種動態(tài)的呼應關系躍然紙上
6、,十分生動。全卷用筆剛勁,沉穩(wěn),山坡用一筆長線來畫過,線條簡潔、疏松,但由于作者在線條中加入了充沛的力感,所以畫中并無輕薄之感。巨石山崖運用了斧劈皴,筆法沉著、純熟,如匠人砍木一般,留下了一片片斧鑿的痕跡,山巖堅硬凝重的質感頓時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