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確保教育大后方》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確保教育大后方,開展家長大課堂記得我曾發(fā)過一則小幽默:孫子說:“爺爺,外國人與中國人有什么不同呀?”爺爺說:“外國人呀,最大的特點就是頭發(fā)是金黃色的?!睂O子說:“那媽媽從昨天開始就變成了外國人嗎?”這則幽默諷刺了家長只顧追求時髦而不顧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學校三令五申不準染發(fā),可家長卻將頭發(fā)染得黑里透黃,黃里透紅,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能讓學生買老師的帳嗎?其實,對現(xiàn)在的家長來說,此類例子舉不勝舉。比如:老師在校講賭博的危害性如何大,可家長在家“砌長城”卻是夜以繼日,熬夜熬得眼紅皮腫;老師教育學生要學會謙讓,不逞強好勝,可有的家長在公共場合為一點小事與
2、人爭吵打罵。如果說這些方面是家長的疏忽和無知,那么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過高要求各橫加干涉的例子說明家長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機器”。學校強調不以分數(shù)論高低,家長卻死盯著學生的考試成績的起浮,猶如瘋狂的股民死盯著股市走線一樣,往往是“多考一分獎現(xiàn)錢,少考一分挨兩拳”,如此高壓之下才釀成了類似浙江金華的弒母案;有的家長欲把自已的孩子培養(yǎng)成“萬能人”,學琴,學畫,學計算機,學英語,孩子的課外時間被侵占一空,給學生在精神和體能上加以沉重的負擔,結果是所學無幾。也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的任性束手無策,學生基礎差、底子薄,在家長面前鬧厭學情緒,以輟學相挾,家長卻步步妥
3、協(xié),當著孩子的面對老師講:“我那孩子考大學不是那塊料,他不想學的科目就算了,老師你能不能給他開個綠燈?”孩子一聽家長在給自己求情,自然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還有個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卻漠不關心,不聞不問,從不與老師溝通,老師有時想主動找家長談話,可家長卻躲躲閃閃,以事推托,等到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一滑到底或在校東窗事發(fā),家長卻對學校橫加抱怨。凡此種種,無不說明當前家長的整體素質很不樂觀,家長教育子女存在著種種誤區(qū),雖然有個別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不甚關心,但絕大多數(shù)的家長卻是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可以說為了孩子的成績家長不惜一
4、切滿足其愿望,只要用“認真學習”來作交換,家長哪怕是上天摘星星,下海撈月亮也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一邊是給自己孩子在學習上施以高壓政策,一邊是家長為滿足學生的要求而達成的妥協(xié)政策,在這種雙重政策的夾擊下,使孩子的心靈受到極度摧殘,學生談學習而色變,同時又助長了孩子的任性和自我意識強烈的缺點,從而培養(yǎng)出一代畸形學生。據(jù)《中國教育報》報道,中日兩國學生先后共同參加了兩次夏令營,青少年教育專家孫云曉對活動中兩國學生和家長的不同表現(xiàn)的深思,為當前我國的教育敲響了警鐘。剛上路時日本孩子鼓鼓囊囊的背包里裝滿了食品和野營用具,而有些中國孩子的背包只裝點吃的,才
5、走一半路,一些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糧吃盡,只好求助于別人支援;野炊時,凡抄著手不干活的全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一路走一路丟東西,而日本孩子卻把用過的雜物用塑料袋裝好帶走;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而日本孩子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孩子在登山之前充分準備,而中國孩子缺少東西;登山途中日本孩子懂得保存體力,中國孩子一路高談闊論,總想坐下休息。再看中日兩國家長的不同,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fā)高燒的孩子,中國家長卻把孩子拉上車駛過最艱難的路段;日本家長對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出現(xiàn)的意外事故是理解與支持,中國家長卻把類似的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歸咎于學校,把學校推上法
6、庭。一個讓孩子置于死地而后生,一個把孩子置于蜜罐而后苦,不難看出,中日兩國學生的差別來自于兩國家長的差別,中國家長用愛心筑起的溫室,只能澆灌出永遠長不大的幼苗,這實質是關系到中國教育何去何從的問題。時下,中國教育改革已成為如火如荼之勢,素質教育的提出和實施無疑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的提出為中國教育指明了方向,使中國沿襲了數(shù)千年的應試教育模式開始變革。學校作為教育的前沿陣地,在國家推行教育改革方針的指引下正轟轟烈烈地拉開了戰(zhàn)幕,各地教委和學校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使素質教育的成效已初見端倪。然而,沿襲了數(shù)千年的中國教育模式在人們心目中已根深
7、蒂固,要在短時間內擺脫種種窠臼,順利實現(xiàn)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化確非易事,素質教育的實施進程仍然是步履維艱。江總書記指出:“教育這項工作不僅教育部門要做,宣傳思想部門、政法部門以及其他部門都要做,全黨,全社會都要來做”??梢?,教育應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三管齊下,其中,家長對素質教育改革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因此,對家長的教育是一個不該遺忘的角落。中國家長的思想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學而優(yōu)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信條在人們心目中早已生根發(fā)芽,特別是經(jīng)受“十年文化大革命”影響的一代家長,更是希望自己的缺陷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彌補,許多農村的家
8、長飽受貧窮落后之苦,把自己的理想抱負統(tǒng)統(tǒng)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同時還有一批家長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下腰包鼓了,但許多不良作風也隨著孳生了,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