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梁宗岱文集》出版經(jīng)過》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梁宗岱文集》出版經(jīng)過新華網(wǎng)(2003-09-1609:18:14)稿件來源:北京晚報文/馬海甸劉志俠盧嵐我們?nèi)酥?,劉志俠和盧嵐曾就讀廣州中山大學法語專業(yè),1962年畢業(yè)后留校當助教,與梁宗岱先生有師生及同事之緣。數(shù)十年來心心念念,一直沒有忘記他當年的關(guān)懷和期望。兩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去出國,輾轉(zhuǎn)到了巴黎,羈旅于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生活稍為安定,重新開始業(yè)余寫作。1987年首次重返廣州外語學院,已見不到梁宗岱先生,惆悵難遣,私心期許為老師做一點事情。馬海甸現(xiàn)在香港從事報紙副刊工作。早在中學年代,就通過報刊認識梁宗岱先生的著譯,景慕于心?!拔母?/p>
2、”期間念大學,曾從北郊石牌大學區(qū),跋涉整個廣州市,到珠江南岸康樂園中山大學看大字報,關(guān)心的不是什么“國家大事”,而是梁先生的遭遇。并從焚書的劫火中,如獲至寶地撿拾《一切的峰頂》等冊籍。此后數(shù)十載,一直留意和搜集梁氏譯著,未嘗稍懈。1988年,梁先生業(yè)已仙逝,曾專程到廣州外語學院,瞻仰梁氏最后故居的書房和制藥車間。1999年4月,我們3人在香港聚首,閑談中提起梁宗岱先生,一談半天仍意猶未盡,此時有人提議編輯一部比較完整的《梁宗岱文集》,大家一致贊成,并且坐言起行,分工合作。因為馬海甸擁有較多的梁氏藏書,遂推他主持擬訂大綱。2000年夏,文集主要內(nèi)容收
3、妥,開始整理。最初很樂觀,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1之后,不少出版社重刊過梁氏著作單行本。例如《晚禱》、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詩與真》、《歌德與貝多芬》、《蒙田隨筆》、《羅丹論》等,以為后來者只需校正一些外文或手民錯誤便一蹴而就。但稍作瀏覽,便發(fā)現(xiàn)重版書頗多誤漏及無故改動。尤有甚者,其中一部評論集排版錯誤,內(nèi)文第159至174頁重復;另一本法文傳記的譯文,出現(xiàn)“英譯注”的字樣,梁氏精通法文,沒有理由借助英譯本,給人魚目混珠的感覺;最令人吃驚的是,一本印刷精美的法文中譯,編輯的想像力達到隨心所欲地步,翻開第一頁,便有五個妄改之處。這些失望動搖了我們對重刊
4、本的信心,為此增訂兩項新原則:一、繼續(xù)搜集散佚作品;二、還原單行本著譯的原始面貌,以最接近作者生前親自過目的版本為依據(jù)。這兩項原則平平無奇,卻花了我們整整一年半時間。梁氏的主要著作自1949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均無重版,初版或初刊距今六七十年,俱成珍本,尋覓不易。我們動員了好些朋友,包括兩位也是梁宗岱學生的王德志和葉清光先生,奔跑于國內(nèi)各大圖書館,千方百計搜集各種版本。最難尋找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廣西桂林華胥社出版的系列著譯,1931年中華版《水仙辭》線裝本以及1930年巴黎刊行的法譯《陶潛詩選》。最后這兩本,踏破鐵鞋才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珍本部找到。200
5、2年初,原始資料基本就緒,我們聯(lián)絡(luò)中央編譯出版社,王吉勝先生毫不猶豫便答應,他說:“梁宗岱先生的文集是很好的項目?!彼丫庉嬛刎熚薪o譚潔女士,并親自過問整個進程。由于梁氏作品年代久遠,題材變化多端,特別邀約大家熟悉的施康強先生替法譯卷把關(guān),又請來榮挺進先生負責其他部分的校訂。在這過程中,還得到北京衛(wèi)建民先生和香港關(guān)禮光先生的熱心協(xié)助。近年文壇有一股渲染作家私生活的潮流,把讀者注意力從文學范疇轉(zhuǎn)移到生活2枝節(jié)上,梁宗岱先生是其中一位受害者。我們這部文集反其道而行之,只從純文學角度著手整理,還原作品的真面目,讓讀者公正評價作者的文學成就。編校的重心放
6、在去偽存真,避免坊間已存在的繆種流傳,同時加上必要的注釋。雖然書無定本,但我們相信這套書至少是一個可靠的版本。內(nèi)容相對地完整,梁氏中外著譯基本全收,只有極個別散篇未及找到原刊,或者與文學無關(guān)而放棄。集內(nèi)每一個字都有原始出處,來自初刊、初版或作者重修本。疑難之處經(jīng)過編者互相討論(甚至爭論),引文、外文及譯文盡量找出中外原著對照校訂,反復落實,讀者可以放心閱讀、引述及作研究之用。這套文集由書生啟端,由專業(yè)人士總成,經(jīng)過數(shù)年勞作,現(xiàn)在書出來了,我們自覺盡了對前輩的一份心意,予愿已足。只等待各位朋友不吝指正編校的錯漏,更期望對梁宗岱先生的作品多加評論和介紹
7、。附:梁宗岱先生簡明年譜梁宗岱,祖籍廣東新會。1903年9月5日,出生在廣西百色。自小隨在廣西百色經(jīng)商的父親生活,他勤奮好學,其父常教讀“四書”、“五經(jīng)”及唐宋八大家名篇,故少年時已文思暢通,萌發(fā)攻讀文學的志向。同時受其父影響,對制藥治病也感興趣。他曾就讀于新會大澤中學、廣州培正中學,在這期間,主編過《培正學報》、《學生周報》等刊物。曾獲得全校中、英文獎和全國中學生演講獎。民國十年(1921)3冬,應鄭振鐸之邀參加文學研究會。1923年秋,被保送進嶺南大學文科,他與劉思慕組織文學研究會廣州分會,并借《越華報》篇幅出版《廣州文學旬刊》。在嶺大學習一年
8、后,出國留學深造。1924年至1931年,他先后在日內(nèi)瓦大學、巴黎大學、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及意大利斐冷翠大學、羅馬大學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