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規(guī)律》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四川文物2007年第1期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規(guī)律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規(guī)律張之恒(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摘要: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qū)的地形、地貌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都直接影響史前遺址的分布。武夷山至南嶺一線以南的華南地區(qū),石灰?guī)r洞穴較多,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多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基本消失,貝丘、臺地、沙丘、山崗遺址增多。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有少量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大多分布在大的山脈與兩湖平原的過渡地區(qū),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段和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大多擴展到兩湖平原和長江下游平原。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分
2、布于太行山和豫西山地與華北平原的交匯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則擴展到渭河平原、華北平原和黃淮平原。北方沙漠草原地區(qū),新石器時代遺址大多分布在既有利于狩獵上,又有利于農業(yè)的河流沿岸。關鍵詞: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規(guī)律中圖分類號:K878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6962(2007)0120050205區(qū)),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北方沙漠草原地區(qū)(圖一)。華南地區(qū)多石灰?guī)r洞穴,舊石器遺址和新石一、考古發(fā)現(xiàn)所反映的中國石器時代遺址分布的地理特征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qū)的地理形勢,河流和山川的走向,南北方,沿海和內陸的氣溫
3、、雨量,植被和動植物的分布等生態(tài)因素都各不相同。這些不同的地理和生態(tài)特征,都直接影響史前遺址的分布。中國的地形特征是西高東低,由西向東可分為三級階梯。黃河、長江等河流,均由西向東流入黃海和東海。在二級和三級階梯的范圍內,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規(guī)律是,西部的時代早、東部的時代晚,南部的時代早,北部及東北地區(qū)的時代晚。東北地區(qū)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也呈現(xiàn)出由南而北文化時代逐漸遞減的趨勢。二級階地的東緣,即云貴高原和武陵山脈的東緣,是古人流由南向北遷徙和流動的通道,長江和黃河則是古人類由西向東遷徙的通道。早期古人流動和遷徙的規(guī)律,大體和舊
4、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規(guī)律相一致。古人類的遷徙和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規(guī)律,又直接影響到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在中國的版圖內,由南而北,大致可分為狹義的華南地區(qū)(南嶺至武夷山脈一線的以南地3圖一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四個分布區(qū)示意圖50四川文物2007年第1期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規(guī)律器早、中期遺址,大多分布在石灰?guī)r洞穴內。長江化)。牛欄洞遺址,洞內文化遺存的堆積最厚達流域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大體可分為三種類314米。文化遺存可分為三期,第三期的石器大量型:一種分布在河流的二、三級階地上,一種分布增加,加工修理較好的石器較多,并
5、且出現(xiàn)刃部磨在石灰?guī)r洞穴內,再一種則分布在山麓或低山的制的石器和少量陶器。磨制石器僅5件,其中1山坡上。一部分洞穴遺址的上層疊壓著新石器時件為石斧,余為磨制刃部的切割器。陶片數(shù)量很代早期的文化堆積。黃河流域的舊石器時代遺少,為夾砂黑陶和褐陶。黑陶厚胎,屬釜一類器[1]址,一部分分布在河流的二、三級階地上,一部分皿。褐陶薄陶,火候極低。骨器有鏟、針、錐。分布石灰?guī)r洞穴內,而石器制造場則多分布在山廟巖遺址的洞穴堆積共分六層,第二層至第五層坡上。北方草原地區(qū)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一部分均有各種文化遺存,第五層發(fā)現(xiàn)5塊制作原始的分布在古
6、盆地的邊緣,一部分分布河流兩岸二、三灰褐色陶片。廟巖遺址的文化遺物有打制石器、級階地上;一部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堆積之上疊骨器、蚌器、陶器及泥制品。石制石有石核、石片、壓著含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文化堆積??吃移?、刮削器、盤狀器、鏟形器、球形器等,以砍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砸器的數(shù)量最多。骨器有骨鏟、骨錐等。蚌器有屋脊,是中國地理學上的一級階梯。高寒缺氧,不蚌刀。陶片為灰褐色、素面、部分陶片表面有煙炱適宜人類生存。在生產力非常低下的舊石器時代(可能屬于炊器)、質地粗疏、吸水性強,夾石英顆早、中期,人類
7、無法在該地區(qū)生存。舊石器時代晚粒和炭粒。廟巖遺址第五層陶片,經北京大學考期,人類開始在青藏高原生活。晚更新世,隨著喜古系實驗室測定,年代分別為距今15560±500年[2]馬拉雅山的升高和青藏高原隆起速度的加快,進(BA94137a)、15660±260年(BA94137b)。柳州入青藏高原的印度洋暖流逐年減少,該地區(qū)的氣大龍?zhí)鄂庺~嘴貝丘遺址的文化堆積共有三層:第候變得干寒,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逐漸困難,迫使一層為擾亂層;第二層為上文化層,出土打制石人類遷出該地區(qū)。青藏高原東部地區(qū)也未發(fā)現(xiàn)新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等,屬
8、第二期文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所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化;第三層為下文化層,屬第一期文化,文化遺物均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有較多的打制石器、一件刃部磨光的石斧和少量青藏高原以北的地域總體上屬于二級階梯,夾砂陶片。下文化層(第三層)上部發(fā)現(xiàn)人骨架,其中也有許多低勢較低的盆地。在這些地區(qū)迄今用人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