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汶川8.0級地震前后四川及鄰區(qū)構造應力場研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第26卷第2期(183~191)中國地震V01.26NO.22010年6月EARTHQUAKERESEARCHINCHINAJun.20lO阮祥、程萬正、杜方等,2010,汶川8.0級地震前后四川及鄰區(qū)構造應力場研究,中國地震,26(2),183~191。汶川8.0級地震前后四川及鄰區(qū)構造應力場研究阮祥’程萬正’杜方’張致偉劉麗芳黃世源1)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29號6100412)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3)重慶市地震局,重慶401147摘要收集整理了四川、云南、重慶3省市的數(shù)字地震波記錄資料,反演該區(qū)域的中小地震震源機制解,并利用這些結果采用力軸張量法計算給出5個
2、主要構造帶(區(qū))在汶川8.0級地震前后的平均應力場。對比汶川地震前后各主要構造帶(區(qū))應力場的狀態(tài)發(fā)現(xiàn),龍門山構造帶南段、鮮水河構造帶南段在汶川地震前后局部應力擾動明顯,即震后平均應力場方位擾動值相對變化較大;鮮水河構造帶南段、龍門山構造帶南段和華鎣山構造帶中段震后逆傾型地震明顯減少。分析認為,這是巨大地震前后大范圍地殼應力狀態(tài)變化或調整的一種反映。關鍵詞:汶川8.0級地震震源機制應力擾動構造應力場[文章編號]1001-4683(2010)02.183—09[中圖分類號]P3l5[文獻標識碼]A0引言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后,眾多學者針對該地震開展了有益的科學研究工作。
3、由于應力場的狀態(tài)與強震的發(fā)生關系密切,利用區(qū)域地震波記錄,研究區(qū)域或構造應力場的變化成為汶川地震后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如汶川地震后,Parsons等(2008)、吳小平等(2008)、王連捷等(2008)、張國宏等(2008)、萬永革等(2009)利用庫侖應力變化給出了主斷裂及周邊主要斷裂的應力變化情況。研究結果顯示,地震破裂帶兩端庫侖應力明顯增強,對未來強震的判斷有一定的啟示,但預測未來強震的發(fā)生時間還很困難,因為還不能對應力場隨時間的變化作出判斷。一般來說,中小地震產生的微小形變對研究區(qū)域的總變形貢獻很小,但它們在空間、時間和運動上的分布對應力變化非常敏感(Seeberetal,2
4、000)。程萬正等(2006)利用中小地震研究了川滇4個次級地塊的動態(tài)應力場和震源錯動方式變化信息,提供了利用中小地震震源機制解研究應力場的有益思路。一次大地震的發(fā)生,對震源區(qū)本身以及周邊地區(qū)的構造應力狀況有較大影響,崔效鋒等(2001)研究了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華北地區(qū)的構造應力場特征,發(fā)現(xiàn)該區(qū)構造應力場方向在時空上存在明顯演變特征。2001年昆侖山8.1級地[收稿日期】2009-12-23;[修定日期]2010-03-04。[項目類別]地震行業(yè)科研專項(200808053)“川滇地區(qū)大震前應力方向趨于集中現(xiàn)象研究”課題資助。[作者簡介]阮祥,男,1981年生,2007年畢業(yè)于中
5、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固體地球物理專業(yè),碩士,主要從事地震學和地震預報研究。Email:ruanxiang8110@163.eom184中國地震震前后,其震源區(qū)的應力下降了20%(陳學忠,2005)。隨著時間的推移,汶川地震余震區(qū)以及周圍地區(qū)中小地震不斷發(fā)生,積累了更多的數(shù)字地震波記錄,利用這些資料可以對區(qū)域構造應力場及其變化特征進行研究。汶川地震前后的應力水平也有明顯差異,震后應力水平甚至低于動摩擦力,表明斷層錯動過頭(陳學忠等,2008)。本文利用汶川8.0級地震前后相同時間段內求得的中小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分析四川及鄰區(qū)5個構造帶(區(qū))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應力狀態(tài),探討其在大地震發(fā)生
6、前后一定時間內應力場動態(tài)變化特征,以期對汶川地震后的震情跟蹤分析工作提供有益的幫助。1資料及方法汶川8.0級地震發(fā)生后,除余震區(qū)外,四川及鄰區(qū)中小地震活動主要集中在鮮水河斷裂南段、龍門山斷裂南段、安寧河_貝0木河斷裂帶及華鎣山斷裂帶等地區(qū)。為此,本文收集整理了四川及鄰省“十五”數(shù)字地震波記錄資料,挑選出震前震后相同時間段(16個月),即2007年1月~2009年9月四川及鄰區(qū)主要危險區(qū)(25?!?1。N,100?!?06。E)各構造區(qū)內記錄清晰的372個2.5~4.9地震,其中,汶川地震前189個,地震后183個(圖1)。圖1汶川8級地震前后中小震震中及測震臺分布F1鮮水河斷裂;F2
7、龍門山斷裂;F3安寧河斷裂;F4則木河斷裂;F5馬邊斷裂;F6華鎣山斷裂2期阮祥等:汶川8.0級地震前后四川及鄰區(qū)構造應力場研究185Kisslinger等(1981)、Snoke等(1984)、梁尚鴻等(1984)提出了利用垂直分量s波、P波振幅比結合初動符號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機制解的理論。本文利用刁桂苓等(1993)完善的計算程序,反演了挑選出來的372個中小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圖2)。由于四川“十五”數(shù)字地震臺網(wǎng)的建設,寬頻帶數(shù)字地震臺分布情況較“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