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彈痕跡及檢驗

槍彈痕跡及檢驗

ID:39694405

大?。?8.50 KB

頁數(shù):7頁

時間:2019-07-09

槍彈痕跡及檢驗_第1頁
槍彈痕跡及檢驗_第2頁
槍彈痕跡及檢驗_第3頁
槍彈痕跡及檢驗_第4頁
槍彈痕跡及檢驗_第5頁
資源描述:

《槍彈痕跡及檢驗》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槍彈痕跡及檢驗裝彈過程中留下的痕跡特征1。彈匣口痕跡:子彈裝入彈匣時,彈殼體表面受到托彈板的頂力,用手推裝子彈,或由閉鎖器頂推子彈,彈殼體就和彈匣口的兩側(雙排子彈的彈匣、只能接觸一側)棱*邊發(fā)生了磨擦,于是在彈殼體和彈底座的棱邊上,會留下兩條平行、且有一定間隔(相當于彈匣口的寬度)的線條狀擦痕,有時肉眼就能風見到,有時在顯微鏡下能察見。不同彈匣口的痕跡,其寬度和細小特征均不相同。但應注意,有時此種痕跡不一定遺留下來,有時又因多次裝彈,殼體上留下了多條的彈匣口痕跡,均要仔細地識別。2。槍機下表面痕跡:子彈上膛時,槍機必須后退,此時,彈匣內的子彈,受到托彈板的上頂,就與槍機下表面發(fā)生

2、了接觸和磨擦。但因槍機下表面多呈平面(有的呈孤面),彈殼體則是孤面的,所以多形成稍粗的長線形擦痕,它的位置一般留在彈匣口痕的中間部位。3。彈底窩下邊緣(或推彈突筍)痕跡:子彈上膛時,射擊人用手拉住槍機后退,(包括發(fā)射后槍機自動后退)當槍機退到一定位置,子彈在彈匣中即被頂起,此時,槍機又受復進簧的作用,向前回進,彈底窩下邊緣或推彈突筍,就推頂匣內最上面的一顆子彈上膛,于于是就在彈殼底面,在擊針痕跡的上方,形成了橫“一”形的或者兩邊緣呈角點形的“”,面積不大的彈底窩下邊緣或推彈突筍的痕跡。4。拉殼鉤前端痕跡:子彈上膛時,彈殼底座進入彈底窩,此時拉殼鉤端點經(jīng)撞擦彈殼后邊緣、棱邊、斜面而拉

3、入底槽,有時可留下拉殼鉤前端痕跡。但一般不易見到明顯的特征。5。彈膛后切口痕跡:彈膛后切口,包括拉殼鉤切口,子彈入膛的孤形切口。它是為了使子彈上膛閉鎖時能很好密封,防止子彈移動而在槍管后部彈膛口沿上開設的專為咬合拉殼鉤鉤端突起或使子彈平穩(wěn)上膛而鑄成的切口。當子彈上膛時,有時會在殼口、殼體的近底槽處、底座棱邊附近,留下彈膛后切口的痕跡。6。指示桿痕跡:有些槍支裝有彈膛指示桿,即信號銷。(如中國的“64”式、五二“公安”式手槍),平時靠指示桿簧的作用,使桿端突出在彈底窩表面。當子彈上膛以后,彈殼底面就同指示桿端頂?shù)?,此時,就會在彈殼底面擊針頭痕的正上方,留下指示桿痕跡。(槍機后座會加深

4、這種痕跡)各種槍支指示桿的形狀、大小與擊針的距離等都不一樣,其反映的痕跡也不相同。發(fā)射過程中留下的痕跡特征一、擊針頭痕跡:擊針頭的一般形狀,(園的、橢園的、方形的、錐形的,平面的)擊針頭的“舌痕”是擊針頭痕的次生痕跡。一般留在擊針孔痕邊沿的正上方或稍偏于左右兩側。形成擊針的舌痕,必須具有兩個條件:一個是槍管活動,它被結合軸連結在底把上,發(fā)射時槍管發(fā)生活動;另一個是擊有強制作用。即擊打擊擊針后,還能緊貼擊針不立即縮回,因而形成了“舌痕”。有時留下明顯的舌痕,有明不明顯。二、彈底窩痕跡:(即:后膛痕跡)是生產加工和使用、擦拭等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痕跡特征。(屬于印壓作用形成的)。彈底窩上的

5、痕跡,有時也會產生次生痕跡,這是由于彈殼底面與彈底窩發(fā)生印壓作用后,還產生了微小的滑動,次生痕跡留在上層,初生痕跡留在下下層,應注意識別。三、膛內壁痕跡:子彈擊發(fā)后的高溫高壓,使彈殼體受熱膨脹,就會同彈膛內壁脹緊。此時,彈膛內壁如有生產加工的特點或使用、擦拭、銹蝕等條、塊點狀特征,就會在發(fā)射過程中形成印壓的痕跡。四、煙垢特征拋殼過程中留下的痕跡特征一、拉殼鉤痕跡:子彈在上膛和排殼的時候,拉殼鉤就與子彈底座的棱邊、后邊緣、前邊緣、底槽等部位發(fā)生抓拉的作用而留下了拉殼鉤痕跡的要特征。有的呈長凹形,有的呈凹點形,有的呈點塊形。二、拋殼挺痕跡:也叫排除器痕跡。當彈殼被拉退到拋殼挺所在位置時

6、,在彈底面邊緣某處,就與拋殼挺碰撞,彈殼就被拋出,同時留下了拋殼挺痕跡。拋殼挺痕跡是印壓作用形成的,一般比較明顯。可以用來檢驗的特征有:位置、(左方的,左下方的,右方的,右下方的,下方的,上方的)形狀和大小(直角形的,園孤形的),銳角形的,長方形的,斜方形的,括號形的的),拋殼挺痕跡各邊的長短,交角的大小,拋殼挺某部位的缺損,內部的凸凹,痕底、痕痕壁、痕跡口沿的細節(jié)特點。確定拉殼鉤、拋殼挺痕跡的互相位置,常用方法是:(1)如果有擊針舌痕或指示桿痕,可將它們對準12時位;(2)可在彈殼底面兩個不同的半園上去發(fā)現(xiàn)它們各自的位置。按物理作用的要求,拉殼鉤、拋殼挺的位置,大多數(shù)分布在不同的

7、兩個半園上,便于拋殼。拉殼鉤痕多在上半園、右半園,拋殼挺痕多在下半園、左半園。所以找到一處痕跡后,便可在另半個園上找到另一處痕跡。(3)放正拋殼挺痕跡的方位。拋殼挺痕跡的形狀多種多樣,但都有一定的圖形,將其印壓的某一棱邊,直或平行放置后,使痕跡的圖形直立,??稍诹戆雮€園的彈殼底槽里、棱邊上,發(fā)現(xiàn)拉殼鉤痕跡。例如國產五一、五四手槍的射擊彈殼上,如果只見到擊針和拋殼挺痕跡,應將拋殼挺痕放正后置于8時位處能見到,少數(shù)的可留在4、12時位處。(一)1。拉殼鉤痕跡在三時位,拋殼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