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教學設(shè)計】《故都的秋》(語文人教必修2)》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應(yīng)用文檔-天天文庫。
1、《古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本課時編寫: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學王國文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必修Ⅱ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名篇。本篇寫成于1934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70多年過去了。70多年來時代在變遷,不變的是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中學語文課本都必選此篇。7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學生讀者通過此篇,了解了“故都”,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達夫?!豆识嫉那铩肥怯暨_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濃郁地域色彩的寫景抒情散文,是作者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nèi)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體現(xiàn)出這位文人
2、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shù)才華,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xiàn)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景抒情方法的典型。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描繪了“清晨小院”“槐樹落蕊”“秋蟬嘶叫”“閑話秋涼”等幾幅畫面,贊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發(fā)了作者眷念、熱愛故都的真摯感情。文章將故都的秋色與作家的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自然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體現(xiàn)了作者的藝術(shù)個性和審美追求。教學目標:1、了解
3、郁達夫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通過朗讀領(lǐng)悟、合作探究分析故都的秋的特點,進而培養(yǎng)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2、概括課文內(nèi)容,品味文中形象,學習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提高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3、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以及作者悲涼、傷感的情緒。關(guān)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培養(yǎng)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通過賞析五幅秋景圖,體會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所流露出的內(nèi)心情感。課前準備:1、學生預(yù)習:利用網(wǎng)絡(luò)或參考書,了解作者、作品
4、等相關(guān)知識和背景。2、聽讀、朗讀,感受作品語言;本文教學時數(shù)為兩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新課導入。展示京城秋景圖片,同時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以濃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交流:秋天來臨之際,我們會感受到什么?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示例:⑴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⑵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⑶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⑷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5、王實甫《西廂記》)⑸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寫秋天的肅殺和凄涼,抒發(fā)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鮮明的個性,選擇了獨特視角,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創(chuàng)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領(lǐng)略故都的秋味。(板書課題和作者。)一片落葉就是一個季節(jié),一點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二、作者簡介,破題。1、作者簡介。學生交流對郁達夫
6、的了解,教師相機引導并歸納總結(jié)。⑴郁達夫,原名郁文。1896生,七歲入私塾,“九歲題詩四座驚”。1913赴日留學,1922回國。十年里受盡歧視、冷遇和屈辱,激起了他強烈而深沉的愛國熱情。⑵時代背景: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離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
7、遣現(xiàn)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2、談?wù)摚罕疚牡念}目是《故都的秋》,如果改為《北平的秋》或《北國的秋》,好不好?為什么?明確:北平,雖是北方地標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國,又太寬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間。還是《故都的秋》好?!肮省?,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園、故交、故鄉(xiāng)等,覺得親切,有一種濃濃的眷戀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岸肌保幸环N歷史滄桑感,有厚重的
8、文化底蘊。以《故都的秋》為題,將自然景物的描寫附著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上,這種“奇妙的化學反應(yīng)”,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三、整體感知。1、播放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并思考:郁達夫先生對故都的秋天是什么情感?用文本的語句回答。(喜愛。①“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情,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②第一段“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彼麨橘p秋不辭辛勞,可見愛秋之切?、圩詈笠欢危骸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