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漢語史》漢語語音發(fā)展的歷史教案》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漢語語音發(fā)展的歷史(一)上古音(先秦兩漢):以《詩經(jīng)》為代表;(二)中古音(六朝至唐宋):以隋陸法言的《切韻》、和宋陳彭年等的《廣韻》為代表。《切韻》早佚,只存部分殘卷,但體例以及對中古韻母的分部基本保存在《廣韻》里。此書中平聲尚未分陰陽。(三)近代音(元明清):以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成書于1324年)為代表?!吨性繇崱窞閼蚯崟蔷C合了關、馬、鄭、白戲曲用韻而編成的。此書尚無撮口呼,也還沒有產(chǎn)生“j、q、X”。(清初樊騰風的《五方元音》里“剪”母字有“精、尖、尊、鉆”,“金”母字有“京、堅、根、干”可以證明直到清初還沒有普通里的“j、q、x”三個聲母。)但是
2、從《中原音韻》起,漢語語音發(fā)生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①11個全濁聲母“并、定、澄、從、邪、崇、俟、船、禪、群、匣”清化;平聲已分陰陽。②[f]的產(chǎn)生。元明時期,隨著全濁音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合流并變成了[f]。③清初稍后產(chǎn)生了j、q、Xo原因:舌根音g>k>h與齊、撮呼韻母相拼,受[i][y]韻頭或韻母的影響而發(fā)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前移,變成了j、q、x;舌尖前音z、c^s與齊、撮呼韻母相拼,受[i][y]韻頭或韻母的影響而發(fā)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前移,也變成了j、q、①zh、ch、sh的產(chǎn)生。zh、ch、sh三母是由中古的知組、莊組、章組聲母合流而成,其演變的情形大致是
3、:莊組、章組在唐末宋初之際合并為照母,大約到了中原音韻時期,知組又與照組合并。②零聲母的增加。隋唐時零聲母只有一個“影”母,到了現(xiàn)代北京話中,中古的微、疑、影、云、以五母都變成了零聲母。其中疑、影、云、以四母變成了[i][u][y]三類零聲母(疑母字如“誼、魚、魏”;影母字如“衣、于、威”;云母字如“矣、于、偉S以母字如“移、予、唯”);微母變成了[u]類零聲母;疑、影二母同時又變成了[a]類零聲母(疑母字如“岸、藕、娥”;影母字如“按、歐、遏”)。③[v]母的消失。④明確四呼的是清朝人潘耒。二、聲調(diào)的變化(一)平分陰陽中古的平聲到現(xiàn)代北京話中變成了陰平和陽平兩個調(diào)類,這
4、個變化在元代時已經(jīng)形成。分化的條件是聲母的清濁,其規(guī)律是:(1)清音變陰平,即聲母為全清、次清的古平聲字,北京話中讀作陰平聲。例如:東(端)風(非)吹(昌)衣(影)。(2)濁音變陽平,即聲母為全濁、次濁的古平聲字,北京話中都讀作陽平聲。例如:唐(定)時(禪)傳(澄)奇(群)、牛(疑)迷(明)難(泥)來(來)。(二)全濁變?nèi)ィ础皾嵘蠚w去”)“全濁變?nèi)ァ笔侵干下暥?。中古上聲字中的全濁聲母字在現(xiàn)代北京話中多數(shù)讀成了去聲,這個變化至少在唐代末年已經(jīng)開始。唐末人李涪曾在他的《刊誤》一書中批評《切韻》將一些去聲字歸人上聲韻部。李涪所舉的例字正好都是《切韻》中的全濁上聲字,如“舅”
5、“皓”等。這些例子說明不是《切韻》將字歸錯了,而是在李涪那個時代全濁聲母的上聲字有一部分已轉(zhuǎn)化為去聲。北宋以后,這種變化的趨勢更為明顯。到了現(xiàn)代北京話中,大部分全濁上聲字都變成了去聲。例如:父(奉)坐(從)弟(定)跪(群)巨(群)象(邪)抱(并)柱(澄)(三)入派三聲(即入聲歸到平、上、去三聲里去了。入聲消失)中古入聲韻到元代演變?yōu)殛幝曧嵑?,其調(diào)值受聲母清濁的影響也發(fā)生了分化:1、凡聲母為全濁音的中古入聲字被派入到陽平。如“白、石、食、讀、合、服I2、凡聲母為次濁音的中古入聲字被派入到去聲。如“物、藥、岳、月、落、納、入、六”;3、凡聲母為清音的中古入聲字被派入到上聲。如
6、“七、八、德、國、百、尺、作、客”。(此項規(guī)律性不強。)這種變化稱為“入派三聲”。其變化規(guī)律是:全濁變陽平,次濁變?nèi)ヂ?,清音變上聲。其中派入上聲的字最多。從《中原音韻》到現(xiàn)代北京話,原入聲字的調(diào)屬又發(fā)半了一定的變化。具體地說,《中原音韻》派到陽平的入聲字今音仍舊讀作陽平,如“白、食”?!吨性繇崱放傻缴下暤娜肼曌纸褚粢徊糠肿x陰平,如“七、八”;一部分讀陽平,如“德、國”;一部分仍舊讀上聲,如“百、尺”;一部分讀去聲,如“作、客”?!吨性繇崱放傻饺ヂ暤娜肼曌纸裉烊匀蛔x去聲,如“月、落”。這種新的變化稱作“入派四聲”。其變化規(guī)律是,全濁變陽平,次濁變?nèi)ヂ?,清音變四聲。其中進
7、入去聲的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