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心理問題初探》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心理問題初探主講人:崔永霞學號:20031514046一,教學目標:1,幫助學生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心理,犯罪特征,豐富知識。2,提高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剖析的能力,自我提高的能力。3,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健康成長。二,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輔以多媒體教學。三,教學難點:如何預防青少年犯罪四,教學重點: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特點,如何預防五,教學內容:近年來,我國青少年違法犯罪始終高發(fā)。據(jù)統(tǒng)計,2003年,25歲以下的青少年違法犯罪人員,占全國刑事案件作案人員總數(shù)的45%,占全國
2、治安拘留人員總數(shù)的33%。1999年至2003年間,青少年罪犯人數(shù)增長了4.7%,刑事案件作案率增長1.4倍。另據(jù)常州市有關部門調查統(tǒng)計,2003年該市抓獲的各類刑事作案人員中,青少年占43.8%,2004年1月至9月達48.7%。青少年違法犯罪人數(shù)逐年上升,且呈低齡化趨勢,犯罪動機簡單,手段殘酷,結伙作案,社會危害性大。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當今青少年的犯罪心理進行研究,并找出相應的對策。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特征(一)物欲性近三年來,為錢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總數(shù)的58%,位居首位。調查顯示搶劫是當今青少年犯罪主要類
3、型。山東省少年管教所統(tǒng)計的資料顯示,侵犯財產罪占同期犯罪的75.53%;武漢市青少年犯罪當中搶劫犯罪占50%以上;西安市暴力搶劫犯罪比例居首,近3年的青少年犯罪中,搶劫案件占到55%,盜竊案件占28.5%,其他案件占16.5%;瀘州市龍馬潭區(qū)人民檢察院近三年的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在眾多的青少年違法犯罪中,盜竊、搶劫等侵財性案件占青少年犯罪總數(shù)的50.7%,位居首位。(二)野蠻性和殘酷性我國青少年犯罪人數(shù)逐年增多,呈惡性發(fā)展態(tài)勢。部分青少年為了達到犯罪目的,實現(xiàn)犯罪欲望,不僅作案手段殘忍,且不計后果,其中以故意傷害最為多
4、見,往往造成被害人重傷、致殘,甚至死亡。(三)集合性青少年往往在父母面前封閉自我,而更愛與年齡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個群體,這樣,青少年犯罪的組織形式上具有團伙性特點。雖然青少年罪犯年輕力壯具有體力優(yōu)勢,但由于他們缺乏作案經驗,思想還不是太成熟,能力差,結伙作案可以相互鼓勵,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恐懼感和孤獨感。因此,團伙犯罪成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態(tài),其社會危害性極大。(四)沖動性青少年犯罪心理上的沖動性往往表現(xiàn)為案件的突發(fā)性。青少年違法犯罪與成年人違法犯罪相比,他們的動機往往比較簡單,作案沒有明確目的,隨
5、意性強,有時甚至表現(xiàn)出正常人無法理解的某種奇特的變態(tài)心理。因為青少年在這個時期,身體增長速度快,生理能量代謝率大,性的生理沖擊力強,活動能量超過認識水平。但是他們在心理上、生理上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對復雜事物的判斷能力和鑒別能力,容易干出意料之外的犯罪行為。(五)模仿和易受暗示性青少年犯罪主體的年齡大多數(shù)界于14歲至18歲之間,從生理發(fā)展的角度看,處于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模仿能力與好奇心較強,對于是非的分辨能力較弱,在沖動與好奇心的作用之下,很容易模仿電影、電視、網絡游戲中的某種
6、鏡頭和情節(jié),模仿小說或現(xiàn)實社會新近發(fā)生的一些作案伎倆,進行犯罪活動。(六)戲謔性富有新奇性和刺激性的游戲,對青少年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可以成為他們的行為動機。不少青少年由于道德水平低下,精神生活貧乏,對正當?shù)膶W習、工作和娛樂活動缺少興趣或不能持久參加,覺得精神空虛,生活無聊。為了追求刺激,他們往往置道德和法律不顧,不計后果地去實施犯罪行為。這些青少年對自己的戲謔心理缺乏調節(jié)和控制,以侵害他人為樂,滿足自己低級的精神欲求。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一)家庭影響1、父母的言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
7、對青少年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善良、正直的品行會給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礎。反之,父母奸詐、粗狂、殘暴的性格會使子女學習、效仿而走上違法犯罪道路。2、家庭不和睦容易導致子女犯罪。離異家庭的子女的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在父母離婚后,1/3的孩子在五年內感到壓抑,缺少目標和抱負。而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誤認為出現(xiàn)品行障礙的孩子道德敗壞,就放任自流,使這些孩子的心理與行為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環(huán)境,從而產生危害他人和社會的行為。3不正當教育。不正當教育的典型表現(xiàn)是父母過分溺愛子女或以打罵和變相體罰等簡單粗暴方法對待子女
8、。有的父母只重視孩子的智力因素而忽視孩子的品德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有的家長奉行“棍棒成才”的信條,對于子女要求不切實際,導致子女覺得理想與現(xiàn)實中的反差過大從而離家出走,這樣極易被社會上的不法分子用花言巧語拉下水。4、放棄教育。放棄教育是比溺愛和打罵更糟的一種教育,父母忙于工作、忙于做生意賺錢、忙于跳舞、賭博,或感情不好、離異,無暇顧及孩子,造成青少年性格孤癖、內向、不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