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解讀兩種智力理論解讀“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論與智力三元論述評》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解讀兩種智力理論:多元智力理論與智力三元論述評榨:本文回顧了關于智力本質(zhì)的相關研究,探討了加徳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和斯騰伯格的“智力三元論”的基本內(nèi)容,分析了兩種理論的特點、發(fā)展過程和背景以及對教育的啟示。關鍵詞:多元智力;智力三元論;成功智力;隱性知識一、引言近20年來,“多元”智力方面最有影響的理論是加徳納(H.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論(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和斯騰伯格(R.J.Sternberg)的智力三元論(TriarchicTheoryofHumanIntell
2、igence)[1Jo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于1983年在其著作《智力結構》(FramesofMind)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在美國冠名為“多元智力實驗學校”或“加德納學?!钡囊呀?jīng)有近百所,例如印第安納州的科藝學校就是在多元智力理論的影響下,于1987年創(chuàng)辦的一所全新的學校,旨在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七種基本智力??梢哉f多元智力理論在1比界范圍內(nèi)的研究正方興未艾。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于1985年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三元論,并于1996年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論(TheoryofSuccessfulIntelligence
3、),這是心理學界關于智力研究和定義的又一次新的嘗試。在當前日益關注''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力”的形式下,心理學界已開始對創(chuàng)造力加以重新定位,有的也隱含地將之納入智力理論的體系當中,但明確地將創(chuàng)造力作為一部分而納入智力范疇的,斯騰伯格當屬笫一人,這同當前中國教育界全面推行的素質(zhì)教育的宗旨正相符合⑵。同樣是最具影響力的“多元”智力理論,卻在教育界和心理界有著不同的“待遇”。多元智力理論自問世以來,雖然在心理學界一直頗受爭議,卻在教育領域內(nèi)引起強烈的反響并且得到了廣泛地運用,逐漸成為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教育改革運動的重要指導
4、思想之一。國內(nèi)有的教育學專家認為多元智力理論是素質(zhì)教育的最好詮釋[3],另外還有很多人運用該理論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能力開發(fā)、教學模式的最優(yōu)化設計等。在有關教育教學改革、課程開發(fā)、教學方法研究以及教育心理測驗等的文獻中多元智力理論被廣泛引用,可以說掀起了一場教育思想的新革命。而在心理學界得到更多贊譽的智力三元論,卻并沒有在教育界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何在?本文試圖對這兩種理論關于智力的本質(zhì)和結構闡釋以及發(fā)展過程和背景進行分析,希望從中得到更多的啟迪。二、關于智力本質(zhì)的探索心理學界對智力本質(zhì)的研究,在2
5、0世紀,經(jīng)歷了三個取向(approach)變化:60年代前是“因素分析"(factoranalysis),60年代為"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80年代后又有人主張“智力的層面”(stnitionofintelligence)。不管哪種取向,都認為智力是一種多元的結構山。“因素說”是研究智力構成要素(或因素)的學說。早在19世紀末2()世紀初,桑代克(E.L.Thorndike)提出了特殊因素理論,認為智力由許多特殊能力構成,特別是他設想了智力由填句、算術推理、詞和領會指示所組成。
6、斯皮爾曼(C.Spearman)于1904年提出了“二因素”說,認為智力由貫穿于所有智力活動中的普遍因素“G”和體現(xiàn)在某一特殊能力之中的特殊因素“S”所組成。凱勒(T.L.Kelly)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五因素(數(shù)、形、語言、記憶、推理),瑟斯頓(L.L.Thurstone)于2()世紀40年代提出了七因素(數(shù)字因子、詞的流暢、詞的理解、推理因素、記憶因素、空間知覺、知覺速度)。結構說作為因素說的一種新的形式和新的發(fā)展,它強調(diào)智力是一種結構,它是從結構的角度來分析智力的組成因素。艾森克(H.J.Eysenck)
7、于1953年首先提出智力三維結構模式。該模式包括三個維度:心理過程(知覺、記憶、推理),測驗材料(語詞、計數(shù)、空間)和能量(速度、質(zhì)量)。在艾森克的基礎上,吉爾福特(J.P.Guilford)于1959年提出了新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式,認為智力由“操作”(認知、記憶、發(fā)散思維、輻合思維、評價)X“內(nèi)容”(圖形、符號、語義、行動)X“結果”(單元、種類、關系、系統(tǒng)、轉(zhuǎn)換、含義)所構成的三維空間(120種因素)結構。他不斷充實自己的三維空間結構,從120種因素,擴大為180種因素,即把“操作”中的記憶分為長時記憶和工作記
8、憶,把“內(nèi)容”中的圖形分為視覺和聽覺,于是6X5X6為180種因素。弗農(nóng)(P.E.Vernon)于1960年提出了智力層次結構理論。他從“言語與教育”及“操作與機械”兩方面的因素逐步細分為四個層次。希來辛格(I.M.Schlesinger)和格特-S(L.Guttman)于1969年又提出了二維結構模型,他們認為,智力的第一維是言語、數(shù)和形(空間)的能力;笫二維是規(guī)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