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宋元明清哲學》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第三編宋元明清哲學宋元明清哲學概論一、宋元明清哲學的文化背景1、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2、階級關(guān)系3、主要矛盾和社會斗爭4、思想文化:“三教合一”二、宋元明清哲學的理論內(nèi)容1、歷史觀2、本體論3、認識論4、發(fā)展線索三、宋元明清哲學主要的學術(shù)分野1、理學:小程朱熹2、心學:陸九淵王陽明3、氣學:張載、王夫之第一章周敦頤周敦頤,字茂叔,生于公元1016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死于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寧元年),道州(今湖南道縣)人。曾作過幾任州縣官吏,晚年在廬山下筑室,名濂溪書堂,后人稱他為周濂溪。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2、后人編為《周子全書》。一、與佛教思想的關(guān)系“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薄稅凵徴f》“大蓮華者,梁攝論中有四義。一、如世蓮華,在泥不染,譬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法所污。二、如蓮華自性開發(fā),譬真如自性開悟……三、如蓮華為群蜂所采;譬真如為眾圣所用。四、如蓮花有
3、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譬真如四德,謂常樂我凈?!薄度A嚴經(jīng)探玄記》二、無極而太極的本體論“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權(quán)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為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自注:圣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教圣人與天
4、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神鬼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乘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薄短珮O圖說》三、動靜觀“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物則不通,神妙萬物。”——《通書·動靜》四、倫理觀“干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書·誠上》
5、“圣,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薄锻〞ふ\下》第二章邵雍一、合一衍萬的先天象數(shù)學二、“元會運世”的宇宙循環(huán)論三、“皇帝王霸”的歷史退化論第三章王安石一、道氣一元的宇宙論二、道立于兩的辯證發(fā)展觀第四章張載張載(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陜西人。少年的時候,喜歡研究軍事。二十一歲,見到范仲淹,范仲淹對他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勸他讀《中庸》。他讀了《中庸》,感到不滿足,又讀了些佛教、道教的書,沒有什么收獲,于是他
6、又回到儒家的經(jīng)典。他和二程是親戚,同二程討論,覺得很能解決問題。以后他專研究儒家的經(jīng)典,自成一家。因為陜西是“關(guān)中”,當時的人稱他的這一派為“關(guān)學”。因為他家住橫渠鎮(zhèn),所以當時的人稱他為橫渠先生(見《宋史·道學傳》)。他的著作,有《正蒙》、《易說》等,后人把他的著作編為《張子全書》,近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新印本《張載集》。在張載的著作中,以《正蒙》為最重要。他的學生呂大臨為他所作的《行狀》說:“熙寧九年(1076年)秋,先生感異夢,忽以書屬門人,乃集所立言,謂之《正蒙》。出示門人曰:‘此書予歷年致思之所得,其言殆與前圣
7、合與!”(呂大臨《橫渠先生行狀》,見《張載集》附錄)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張載即去世,《正蒙》是他最后的著作?!缎袪睢氛f:張載“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蛑幸蛊鹱T以書?!彼凹⒀浴?,大概就是這些隨時記下來的札記。《正蒙》的內(nèi)容就是這些札記的匯編,但是它的形式還不是張載自己編定的(見范育、蘇昺的《正蒙序》)。一、“太虛即氣”1、整個世界統(tǒng)一于氣,無形的太虛,有形的萬物,乃是同一物質(zhì)實體——氣的兩種存在形態(tài)?!皻庵疄槲铮⑷霟o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氣聚則離明得
8、施而有形,氣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謂之無?”——《正蒙·太和》2、太虛被看作是氣散而未聚的本然狀態(tài),萬物則是氣暫時凝聚的客形。所謂“客形”,既是指具體事物作為認識對象,具有客觀性;也指一切事物作為物質(zhì)運動形態(tài),具有變化性?!爸摽占礆猓瑒t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