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千年滄桑話吳融_——淺論古大木》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千年滄桑話吳融淺論古大木橋馬省山、陳曉紅2013年12月5EI吳融村中心的古大木橋是村內(nèi)有名的古建筑,是村內(nèi)十橋中的老大?,F(xiàn)已被縣文保單位列為保護對象。古大木橋位于吳融村中心河道,融洽52號民居西側。南北相向,為三孔石梁橋。全長15余米,面寬近2米。橋面由三拼石梁鋪設而成,橋面兩側欄板為五倉六柱。兩組橋墩均用三塊條冇豎向并列砌筑,上方各置長系石一塊,以承托橋面石梁及欄桿。南北橋塊均用條石錯縫疊砌,坡面設踏跺,其中南坡為I?級,北坡踏跺分兩層,第-層設三級,第二層為東西向落坡,呈“馬鞍形二均七級(咸豐以年<
2、1854年〉初建時第二層只有東向落坡,民國十四年V1925年〉時才增設西向落坡)。同時,南北橋塊上部也各置長系石一塊。該橋,結構穩(wěn)固,歷經(jīng)滄桑,仍保存完好,巍然屹立,向人們展示著他雄偉的體魄、頑強的牛命力。橋兩岸,鐘氏南北二宗祠堂相向面河而建,此橋歷來是連接祠堂江兩岸民居的交通耍道。橋南為幼,稱可師堂;橋北為長,稱至徳堂,又稱后岸。古大木橋有著各種美麗的傳說,但真正意義上的木橋究竟起源于何時卻誰也說不清楚,也未見過文字記載。現(xiàn)古大木橋的右護欄上鐫有陰文石刻。在文革期間橫掃“四I口”時,應感謝那些粗心的紅衛(wèi)
3、兵小將們,在石刻上用水石灰填平陰文,就草草了事,沒有從根本上遭到破壞,逃過了厄運,以致今日仍清晰可辨:“先榮祿公於咸豐四年改建斯橋,以木為欄,不吋傾圮,今易以石,圖久遠矣。民國十四年歲次乙丑十月吉旦,里人鐘志沆?!鼻宄赜洈⒘藘蓚€過程:一是咸豐四年改建了現(xiàn)存的這座古橋;二是民國十四年把石橋上的木護欄改建成了現(xiàn)在的石護欄。但改建前的木橋是怎么樣的呢?沒有說明,況且咸豐年間吳融村沒有叫榮祿的鐘姓村民。據(jù)康熙會稽縣志(卷一)記載:“<太平第一橋〉吳融鐘氏祠前;V東太平橋〉單家埠;V中太平橋〉單家埠廟側;V西太平
4、橋〉霓頭村,并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七都。紳士鐘行信同弟飛鴻捐資鳩眾,里人王士高募開石衢五里許聯(lián)絡四橋,既成,命th四太平。嘉慶五年匸月,知縣胡培給額E1'翕心利濟'。(按此條系嘉慶間人孱入)”。太平第一橋到底在哪里呢?縣志說是吳融鐘氏祠前,而吳融鐘氏祠堂只有南北二宗(吳融十漫九祠堂中的兩個),別無其他祠堂。所指的位置應該是古大木橋處。如果這樣,那么古大木橋的前身應該是太平第一橋了,遺憾的是吳融先民從來沒有對后人提起過這個陌生而又美麗的橋名。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又不敢懷疑縣志有誤。近來,找到了鐘行信及飛鴻的相關
5、資料:鐘行信,廟下鐘氏第28世孫,義字輩,吳融北宗后人,排行十三,字睦鄰,生乾隆丁巳<1737年〉,從九職。配周氏生乾隆丙辰<1736年〉,生一了。妾裘氏,生于乾隆庚午<1750年〉,合葬下灶。(沒有提到修橋鋪路之事);鐘行可,28世孫,義字輩,排行十五,監(jiān)諱飛鴻,字我則,號笠?guī)r,謚敏憨,生乾隆己未<1739年〉,幼年喪父(其母25歲守節(jié))。國學生,性情溫厚,氣度沖容,急公好義,睦族敬宗,于乾隆己亥<1779年〉篡輯宗譜。嘉慶戊辰v1808年〉七旬大慶,了婿鮑敦信額其堂曰:“鹿門偕隱”。配趙氏生三子,繼徐
6、氏生一子,合葬富城萬戶山。(也沒有提到修橋鋪路之事,他於乾隆己亥篡輯宗譜,上虞鐘氏家譜,寺東裕輝堂鐘氏家譜,陶堰南范支鐘氏宗譜都載有他的文章,在會稽鐘氏宗族中,他的名氣是很大的,像修橋鋪路這樣的大事是不可能被遺漏的)。行信是燮元公下懋學長了邦杰之孫;飛鴻是懋學次子邦英之孫。兩人是同一曾祖的仲堂兄弟??h志中稱“鐘行信同弟飛鴻……”,倒也無可厚非,只是資料屮絲毫沒有提到“四太平橋及募開石衢五里許”Z事。倒是在行信生父月彰公的傳記文章中有如下記載:“月彰公,諱文鑒,行仁七,勤儉承先,見義輒為,里中有古路,傾圮。
7、率眾修葺之……”??磥恚藿ㄋ奶綐蚺c募開石衢五里許聯(lián)絡四橋是兩冋事。行信Z父月彰公才是修路者。行信之堂弟飛鴻輯譜有功,但對于修路好象無涉,建造太平第一橋更無從談起。這五里許的石衢從吳融西摟底西笆下起經(jīng)單家竦,聯(lián)絡東、中、西三太平橋至觀頭村口。其中西笆下至單家土隸的道路級別稍高一點。但不及吳融至孫端,東浦至雙祈這樣的石板大路。當?shù)厝朔Q該路段是“二級村路”。而單家垠至聽頭的道路則遜色多了,石板有直鋪的、橫鋪的,還有雜石夾雜其中,凈路面不足50公分,因為冕頭是偏僻小村,當吋有這樣的石板路已算不錯了。吳融誠忍堂
8、清代進士馬傳煦《息巢公傳》的文中記載:“公諱蘭,字紉香,號雪樵(晚年自號息巢老人),三十世。佩裳公次子......居鄉(xiāng)多義行,村有木橋,風雨易朽,公募改石梁。村水出申方,公度地於萬乘庵則募建文昌閣,以挹其秀,不數(shù)年人文尉起……。”根據(jù)文中所述,把木橋改建為石橋的人應是鐘氏30世孫,清代的息巢公。那么息巢公與咸豐四年的榮祿公是何關系呢。細看息巢公的相關資料就會明白:“鐘氏三十世孫家煩,職諱蘭,行四,字雪樵,一字息巢,號紉香,生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