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腹腔熱灌注化療治療卵巢癌的護理》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腹腔熱灌注化療治療卵巢癌的護理作者:杜敏,沈國玉,鄭穎,干霞【關鍵詞】腹腔化療;卵巢癌;護理卵巢癌是女性生殖道癌瘤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種腫瘤,早期無明顯癥狀,多數(shù)病人在就診時已有腹腔內廣泛轉移,手術已無法根除。卵巢癌以腹盆腔播散、種植為主要轉移途經(jīng)。手術減瘤合并化療即使是完全緩解的患者,仍然有50%?70%限于腹盆腔內復發(fā),最終導致死亡。腹腔內化療使腹腔內較長時間保持高藥物濃度,增加藥物與腫瘤廣泛接觸。熱療可有效增加藥物對腫瘤的滲透,增加藥物的細胞毒作用,提高晚期復發(fā)性卵巢癌的療效[12]o我科口200
2、4年8月采用中心靜脈導管留置于腹腔內進行腹腔灌注熱化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Ho1資料與方法1.1臨床資料24例患者均已婚,年齡32?70歲,所有病例均經(jīng)病理學診斷證實為卵巢惡性腫瘤,其中9例伴有腹水。所有病例均在腹腔內留置中心靜脈導管,予腹腔內灌注熱化療。1.2方法手術結束關閉腹腔前,在距離腹部切口3?5cm處,將單腔中心靜脈導管留置于腹腔內,深度為18-20cm,用肝素帽關閉導管外口,關腹后用縫線將導管固定于腹壁皮膚,再用3M透明敷料覆蓋固定于腹部。化療時將60mg順鉗加入1000mL0.
3、9%生理鹽水,置于溫箱中加熱至46°C,灌注吋將輸液器乳頭直接與留置管相接,以達到較快的灌注速度,1000H1L藥液控制在20min左右灌注完,同時靜脈滴注1500mL液體。每個療程灌注2次,間隔3?4周,每個療程中合并靜脈滴注環(huán)磷酰胺0.8go每例病人化療4?6個療程,有腹水者先引流腹水,再灌注化療藥液,一次引流腹水1500niL,間隔4h再引流,每日總量不超過3000mL,直至腹水消失。2結果24例患者共進行103例次化療,中心靜脈導管留置時間為37?122d,平均82.5do9例反復引流腹水的
4、患者中出現(xiàn)導管口局部感染1例,導管脫落1例。3護理3.1腹腔灌注護理灌注時護士應嚴密觀察,防止空氣注入腹腔。為使藥物在腹腔內均勻分布,便于吸收和提高療效,注藥后協(xié)助病人變換休位,順序為平臥位,左、右側臥位,俯臥位,坐位,每個體位保持15min,當病人不能耐受時,可適當縮短每種體位的持續(xù)時間,增加變換次數(shù),同時注意防止導管脫落。3.2導管護理護理操作中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每周用0.3%的茂康碘消毒導管口周圍皮膚2次,并更換3M透明敷料,觀察局部皮膚有無紅、腫、痛現(xiàn)象。導管應及時沖洗,保持通暢,在引流腹水
5、及注入化療藥物前后均給予生理鹽水20譏沖洗導管,沖洗時用力均勻適當,防止用力過猛損壞導管[13]。腹壁較薄、皮下脂肪組織較少的病人,在腹腔內壓力增大時,腹腔內液體可沿導管流出,從而發(fā)生感染,且有發(fā)生種植轉移的可能,故對于消瘦患者,一般留管時間不超過3個月。3.3化療藥物毒副反應的護理針對化療藥物所產(chǎn)生的毒副反應,護理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①定期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白細胞少于1.0X109/L時要進行保護性隔離,住單人病房,減少或謝絕探視,每日空氣消毒2次,并按醫(yī)囑應用升白細胞藥物。血小板計數(shù)少于50X10
6、9/L時,注意觀察病人有無出血傾向,穿刺拔針時需按壓5min以上。②化療期間多數(shù)病人會出現(xiàn)食欲不振、厭食,應指導病人少量多餐,進食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少吃甜食,不吃油膩、煎炸食品?;熐昂蟪R?guī)給了止吐藥物,以減輕惡心、嘔吐反應,嘔吐嚴重的病人應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時靜脈補充營養(yǎng)。腹痛、腹瀉的病人,注意腹痛的性質、大便的性狀及次數(shù),并指導病人避免進食產(chǎn)氣食物,注意飲食衛(wèi)生,防止胃腸道感染。③順鉗的代謝產(chǎn)物由腎臟排泄,可引起腎小管壞死,造成腎臟損害,出現(xiàn)腎功能異常、蛋口尿、血尿,嚴重者可出現(xiàn)少尿
7、或無尿,所以化療時耍充分水化,灌注當日輸液量不少于2000mL,護士應密切觀察尿量及尿液顏色,保持病人24h尿量不少于2000mL,必要時靜脈滴注20%甘露醇250mL以利尿,并鼓勵病人大量飲水,稀釋尿液,減輕泌尿系統(tǒng)毒副反應?!緟⒖嘉墨I】[1]張蓉,吳令英,張凱,等?晚期復發(fā)性卵巢癌熱灌注化療近期療效探討[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6,11(10):789-790.[2]黃月娟?中心靜脈導管在卵巢癌腹腔灌注化療中的應用及護理體會[J]?華夏醫(yī)學,2007,20(4):858-859.[1]佟麗波
8、,李春艷,孫盛梅?卵巢癌患者靜脈與腹腔聯(lián)合化療的管理[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4,13(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