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課程辨,陳桂生,論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課程”辨陳桂生《課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11期“課程”概念,眾說紛紜。這是由于這個概念所指稱的事實在變化中,而不同學者又按照各門不同的“課程”觀念解釋什么是“課程”,從而使“課程”概念撲朔迷離,越來越難以把握,有必要加以分辨。任何時代的教育,都有關于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形成一定時代有關教學內(nèi)容的規(guī)定性的措置,但“課程”乃是伴隨著近代學校制度產(chǎn)生的。只是要籍助于先前的詞匯來表達所要表達的概念,所擇定的詞同所要表達的概念,只能人體上相近。因為原先不存在這一概念指稱的事實。這種情況同樣適用于對外來概念的翻譯。一旦約定
2、俗成,所擇定的詞原先的含義也就不那么重要。"課程”一詞,英語為Curriculum,原于拉丁語“跑道n(CursumraceCourse)019世紀斯賓塞已在《教育論》(1861)屮把教學內(nèi)容的系統(tǒng)組織,稱之為"Curriculum".1880年口本學者翻譯《教育論》時,把這個英文詞譯為“教育課feOH本學者所用的漢字“課程”,就現(xiàn)今所知,最早出自唐代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其中,關于“奕奕寢丿由,君子作之”(《詩?小雅?小棄)})的注疏為“教護課程,必君子監(jiān)之,乃得依法制也”。其屮所謂“課程”不足以表達近代“課程”所
3、指稱的事實?,F(xiàn)在通常追溯到宋代朱熹所謂“寬箸期限,緊著課程”之說(《朱了全書?論學))),也只能算是勉強達意?!罢n程”概念,按照《屮國大百科全書?教育》的解釋,它或指“所冇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這是?“課程”一詞的第一義。相對于一整套學科或一整套活動的課程,通常也把一門學科或一類活動稱為“課程”。如“語文課程”、“數(shù)學課程”、“技術(shù)課程”等。是“課程”一詞的第二義。通常把“課程”的兩義稱為廣義與狹義。固然,“課程”的第二義相對丁?課程休系來說,外延較窄,但它在一門課程范圍
4、內(nèi),乂把教材涵蓋其中,從而在另一方面擴大了“課程”的外延。在現(xiàn)代,把同一門課程相關的問題都包容在“課程”概念之中,以越來越豐富的內(nèi)容充實“課程”的外殼?!罢n程”的兩義,原先指稱不同范圍的課程事實,二者Z間的界限較為分明;在現(xiàn)代以第二義的內(nèi)涵豐富第一義的內(nèi)涵,從而使“課程”概念“立體化”,同人們通常使用這個概念的習慣產(chǎn)生游離的現(xiàn)彖。傳統(tǒng)課程概念是“學科課程”。以這種課程事實為基礎,形成“所有學科的總和”的課程概念;進入20世紀以后,“課程”觀念變化英大,到了當代,變化更大:(一)針對傳統(tǒng)“課程”局限于“學科課程”,捉
5、出超越學科限制的課程概念,如“課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課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各種經(jīng)驗”。(二)針對傳統(tǒng)“課程”局限于“教學內(nèi)容”,進一步提出超越教學內(nèi)容的課程概念,把教學手段也涵蓋于“課程”概念Z中,認為課程是“學校為學生所安排的一切情境的總和”。(三)針對傳統(tǒng)“課程”實際上是教師的“教程”,提出超越教程的“學程”概念,把“課程”理解為“學生應該掌握的經(jīng)驗”。(四)針對傳統(tǒng)“課程”局限于“有計劃”的“教程”或“學程”,提出超越“計劃”觀念的課程概念,即不局限丁學生“應該”掌握的經(jīng)驗,把課程理解為
6、學?!凹航?jīng)獲得的經(jīng)驗”,即把無計劃的甚至同計劃相悖的實際影響(“隱性課程”)也納入“課程”概念之屮。這樣一來,“課程”一詞似乎已經(jīng)失去類似于教育工作“跑道”的原始含義。這些“課程”新觀念能否成立,還耍看它們是否符合課程演變的趨勢;至于“課程”概念是否真的越出了“跑道”的原始含義,其實是另一個問題。盡管對于“課程”的各種見解仍有爭議,從中畢竟透露了一些現(xiàn)代課程演變的信息;若要真正弄清課程“向何處去”,述須進一步考察它“從哪里來”?“課程”是近代教育的產(chǎn)物。把“課程”字源追溯到孔穎達、朱熹,意味著在他們以前尚未使用“課
7、程”這個詞;在朱熹以后很長時間里,這個詞也少用。其實朱熹又何嘗把它作為專門術(shù)語。只是由干任何時代教育都冇一定教學內(nèi)容以及關于教學內(nèi)容的規(guī)范,人們?yōu)樽匪萁罢n程”的淵源,才把這個概念碩套在古代教育之上,若不愿落入“以今例古”的俗套,須分辨古今“課程”之別。(一)所謂“古代課程”實際上是“學程”占代不無教學內(nèi)容規(guī)范。如西周有“六藝”Z說:“保氏掌諫王惡,而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Z六藝”(《周禮?地官?司徒?保氏》),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史記》提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
8、世家》)。既然有那么多弟子“身通六藝”,后人遂認定孔子以“六藝教弟子。惟此“六藝”,非彼“六藝”?!妒酚洝吩鬃又摚骸傲囍斡谝蝗?,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滑稽列傳》)。要說孔子行“六藝”Z教,當指《詩》、《書》、《易》、《禮》、《樂》、《春秋》之教。不過,《論語》中只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