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舌尖上的中國兩季完整文案》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1集《腳步》解說詞不管是否情愿,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里,哪里就會燃起灶火。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到食材的交流運輸;從烹調(diào)方法的演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zhuǎn),人和食物的匆匆腳步從來不曾停歇。西藏林芝,印度洋吹來暖濕的季風,植物正在瘋長,又到了白馬占堆最忙碌的季節(jié)。天麻和靈芝是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但是,一個月后,它們將消失得無影無蹤。從峽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讓林芝成為世界高山植物區(qū)系最豐富的地區(qū)。弟弟高中畢業(yè),白馬得迅速掙夠他讀大學的學費。在此之前,他為弟弟準備了一件特殊禮物。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這里,白馬占堆努
2、力搜尋幾天前發(fā)現(xiàn)的蜂巢,現(xiàn)在,他得想辦法到達樹頂。在當?shù)厝搜壑校涿凼菍氋F的營養(yǎng)品,值得為它冒險。聽起來難以置信,但是這種風俗,已經(jīng)延續(xù)數(shù)百年。白馬選了一根藤條使自己與大樹相連,從現(xiàn)在起,這跟藤條關(guān)系性命,看起來進展不錯,1個小時過后,白馬爬了很高,但還有更長的距離要爬。父親放心不下,匆匆趕來。白馬占堆已經(jīng)不敢用雙手砍樹,速度明顯慢了下來。3個小時過后,白馬接近樹冠,現(xiàn)在,他準備擺脫藤條。40米高,并且沒有任何保護,這是一次危險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馬從長輩那里學會了點燃煙霧,迫使蜜蜂放棄抵抗,砍開蜜蜂藏身的樹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在與世隔絕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難得,而蜂蜜是白馬能
3、帶給家人最珍貴的禮物。甜是人最簡單、最初始的美食體驗。蜂蜜80%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為早期人類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產(chǎn)生熱量、補充體力,這對我們的祖先至關(guān)重要。和人工提取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經(jīng)過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體吸收。在中國的廚房,無論烹飪菜肴,還是制作甜點,蜂蜜都是其他糖類無法替代的。當然,白馬家最喜歡的是酥油蜂蜜。獲得蜂蜜,對藏族小伙子而言,要攀爬10層樓的高度,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則要經(jīng)過上萬公里的艱苦跋涉。油菜剛剛開花,譚光樹已經(jīng)準備啟程。老譚是職業(yè)養(yǎng)蜂人,20多年來,依靠這份工作,他養(yǎng)育了一雙兒女。每年清明,老譚都要和妻子吳俊英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一晝夜,蜂箱已在50
4、0公里外的秦嶺?;ǖ奈兜罌Q定蜂蜜的味道,地區(qū)不同,味道也完全不同,這正是蜂蜜作為美食的神奇之處。秦嶺出產(chǎn)中國最頂級的槐花蜜,但是老譚心里毫不輕松,畢竟,養(yǎng)蜂是靠天吃飯的行當。4月中旬,天氣突變,大風伴隨降雨,花期提早結(jié)束。沒有人知道,糟糕的天氣會持續(xù)多久。20多年前,老譚向未婚妻許諾,要帶她從事一項甜蜜的事業(yè)。交通不便的年代,人們遠行時,會攜帶能長期保存的食物,它們被統(tǒng)稱為路菜。路菜不只用來果腹,更是主人習慣的家鄉(xiāng)味道,看似寂寞的路途,因為四川女人的存在,變得生趣盎然。妻子甚至會用簡單的工具制作出豆花兒,這是川渝一帶最簡單、最開胃的美食。通過加熱,鹵水是蛋白質(zhì)分子連接成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豆花實際上
5、就是大豆蛋白質(zhì)重新組合的凝膠,擠出水分,力度的變化將決定豆花的口感。簡陋的帳篷里,一幕奇觀開始呈現(xiàn)?,F(xiàn)在是佐料時間,提神的香菜、清涼的薄荷、酥脆的油炸花生,還有酸辣清冽的泡菜,所有的一切,足以令人忘記遠行的疲憊。豐盛的一餐,標志著另一段旅程的開啟。全部家當,重量超過10噸,天黑前兩小時必須全部裝車。因為工作,每個養(yǎng)蜂人每年外出長達11個月。父母的奔波給兩個讀書的孩子提供了安穩(wěn)的生活。20多年,風雨勞頓,之所以不覺得孤單,除了堅忍的丈夫、勤勞的妻子,相濡以沫的,還有一路陪伴的家鄉(xiāng)味道。養(yǎng)蜂人老譚和妻子攜帶蜜蜂一路遷徙,而另一種候鳥式的人群卻輕裝上路,只帶著他們的雙手。秦嶺北麓,麥子熟透,機械
6、收割的普及,不妨礙競爭者的存在。麥客,中國古老的職業(yè)割麥人,他們踩著麥子成熟的節(jié)奏,用雙手挑戰(zhàn)機械。小麥,曾經(jīng)改變?nèi)祟愇拿鬟M程的作物,擁有世界上最廣泛的種植面積。從最日常的饅頭、鍋盔、面條,到肉夾饃、羊肉泡,再到花樣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陜西這個面食王國難以撼動的基石。然而,要一嘗最為原始古樸的面香,只有等到麥收的季節(jié)。小麥富含淀粉和蛋白質(zhì),而剛剛收獲的新麥,甜度最高。陜西人習慣把面加工成3厘米寬的形狀,正是這樣的寬度,加上合適的火候,才能彰顯新麥筋道的牙感和清香的味道。老婆婆比誰都清楚做面的奧妙,風箱大柴,一灶旺火最讓面條出彩。木耳、胡蘿卜、嫩豆腐做成的澆頭,陜西人稱作臊子,濃墨重彩
7、的油潑辣子是面條永遠不變的忠實搭檔。善待麥客是祖輩的傳統(tǒng)。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維持重體力勞動后身體所必須的苷糖。如今手工割麥毫無優(yōu)勢,狹窄的山坡地塊是最后的陣地,一天勞動10小時,每人割1畝多地,最多收入200元。這次出來十幾天,收入還不到1000元。在效率面前,麥客已經(jīng)不屬于這個時代,馬萬全一行,也許就是中國最后的職業(yè)割麥人。古老的職業(yè)和悠久的傳說,正被機械們一茬茬收割殆盡。眼前的食物,可能來自遙遠的大海和高山。很久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