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ppt課件.ppt》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1定義:神經根型頸椎病系指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fā)性病理改變所導致神經根受壓引起相應神經分布區(qū)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總稱。2病因:頸椎間盤向側方突出椎體后緣及外緣骨贅形成小關節(jié)及鉤椎關節(jié)(Luschka)增生肥大黃韌帶、后縱韌帶的局限性肥厚凸向椎間孔發(fā)育性頸椎管狹窄、頸椎病不穩(wěn)根袖處蛛網膜粘連3發(fā)病特點:神經根型頸椎病是各型頸椎病中發(fā)病率最高,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常為單側發(fā)病,多見于30-50歲患者,以男性居多,與外傷無明確關系,常見于體力勞動者。多發(fā)生于C4-C5以下,以C5、C6、C7神經根受累最多見。4癥狀和體征:一、頸痛和頸部發(fā)僵:常見最早出現(xiàn)
2、的癥狀,非神經根型頸椎病所特有,疼痛可向肩部及肩胛骨內側放射,也可伴有頸椎活動受限、椎旁肌肉痙攣以及椎旁壓痛,伴有頭痛癥狀者也并非少見。5癥狀和體征:二、上肢放射痛,根性痛:最常見、最典型、最重要的臨床表現(xiàn),有時甚至是唯一的臨床表現(xiàn),疼痛范圍與受累椎節(jié)的脊神經分布區(qū)相一致。急性發(fā)作者疼痛劇烈,有時難以入睡。頸椎旋轉、側屈或后伸可誘發(fā)根性痛或使其加劇。椎間孔擠壓試驗(Spurling試驗)、后仰位椎間孔擠壓試驗(Jackson壓頭試驗)、臂叢牽拉試驗、肩關節(jié)外展緩解試驗??申栃?。6椎間孔擠壓試驗試驗:檢查者位于患者的后面,患者坐位,頭向患側傾斜,并后伸,檢查者用雙手(手指交叉位)向下
3、按患者頭頂部,誘發(fā)或加劇患側肩部及上肢疼痛為陽性。7后仰位椎間孔擠壓試驗試驗:患者取坐位,頭稍后傾,檢查者將手置于其頭頂部并縱向施加壓力,若出現(xiàn)患肢疼痛加重、放射痛,即為陽性。8臂叢牽拉試驗:患者取坐位(站位亦可),稍低頭,檢查者立于患側,一手扶患側頭部,一手握患側腕部,然后兩手向相反方向推拉,若出現(xiàn)放射性疼痛及麻木,為陽性。9肩關節(jié)外展緩解試驗:肩關節(jié)外展,屈肘后將手置于頭頂,神經根壓迫引起的臂痛可解除,如果肢體在此位置持續(xù)1-2min后,疼痛加重,則疼痛多由遠側神經壓迫所致,如肘管綜合征、原發(fā)性肩關節(jié)疾病。10常見神經根受壓表現(xiàn):11常見神經根受壓表現(xiàn):12上肢神經檢查:13上
4、肢皮節(jié)分布:14通過檢查多群肌肉、多平面腱反射及感覺異常,像向其他神經損傷一樣,可以對損傷部位準確定位,但肌肉是多神經支配,在確定受損神經根時有時會混淆。另受患者主觀影響,檢查時要反復多次,雙側對比。15影像學檢查:一、X線檢查:正位片可見Luschka關節(jié)增生(斜位片更為清晰)側位片可見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骨質增生(椎體后緣的骨質增生對診斷此病有重要意義)頸椎生理前凸減小、變直甚至“反曲”項韌帶的鈣化頸椎動力位片可見可見頸椎不穩(wěn)1617影像學檢查:二、CT檢查:病變節(jié)段椎間盤側方突出后方骨質增生可測量椎管矢狀徑可排除有無后縱韌帶骨化CT顯示椎間孔的骨性結構尤其出色18影像學檢查:
5、但頸椎神經根與椎間盤及黃韌帶在密度上差別不如腰椎明顯,頸椎間盤CT的診斷價值不如腰椎間盤CT。1920影像學檢查:三、脊髓造影、椎間盤造影:均為有創(chuàng)檢查,現(xiàn)已被MRI取代,在此不做贅述。21影像學檢查:四、MRI檢查:是目前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最有效方法,特別是對于術前的評價和手術方法的選擇,MRI可通過矢狀位和軸位清楚顯示骨贅、椎間盤、椎管和神經根的關系,評定有無受壓和刺激,其中以軸位像更具診斷價值。2223肌電圖檢查(EMG):對于MRI提示多節(jié)段病變患者,有助于明確責任神經節(jié)段,并有助于與其他神經病變相鑒別。但EMG檢查過程中有一定的痛苦及損傷,檢查對神經受損時間有一定的要求
6、(一般急性損傷2周后,慢性損傷3-4周后才能保證檢查的準確性),對發(fā)病初期缺乏指導意義。24鑒別診斷:一、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的典型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上肢的下運動神經元損害和下肢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當病變僅僅累及脊髓的中央灰質尤其是脊髓的前角和、或后角時,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雙側上肢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但下肢檢查并無異常發(fā)現(xiàn)。尤其當脊髓型頸椎病表現(xiàn)為一側上肢癥狀時容易混淆,此時MRI檢查所提供信息常具有重要價值。另外神經根型頸椎病還可與脊髓型頸椎病同時存在。25鑒別診斷:二、胸廓出口綜合征(TOS):也稱“臂叢神經血管受壓征”,主要病因包括頸肋、前斜角肌肥厚以及鎖骨
7、、肩胛骨喙突或第1肋骨畸形愈合或不愈合、上臂過度外展等。最常見的癥狀為上肢的疼痛、麻木或疲勞感,其次為肩部和肩胛部的疼痛,再次為頸部的疼痛。根據受壓成分的不同可以神經、動脈或靜脈受壓癥狀為主,其中多數(shù)主要表現(xiàn)為神經受壓癥狀,以臂叢下干受累機會為多,表現(xiàn)為自上臂尺側到前臂和手部尺側的感覺障礙,同時尺側腕屈肌、屈指淺肌、和骨間肌也受累。Adison試驗多為陽性。本癥的診斷應根據臨床癥狀及上述試驗結果綜合判斷,常規(guī)攝X線平片,必要時可行血管造影、CT、神經電生理檢查及臂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