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中藥藥效理論.ppt》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中藥藥性理論一、概念主要內容二、四氣五味三、升降浮沉四、歸經五、毒性1中藥藥性理論是我國歷代醫(yī)家在中醫(yī)基礎理論指導下,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不斷摸索總結出來的。藥性是指藥物的藥效和性能,是藥物性質與功能的高度概括。藥性理論主要是指藥物形成的機制及其運用規(guī)律的理論。主要包括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一、概念2五味二、四氣五味辛甘苦咸寒涼熱四氣3寒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黃芩、板藍根涼溫陽溫里、散寒、助陽、通絡等作用附子、干姜熱四氣45寒性或涼性藥物—減輕或消除熱證熱性或溫性藥物—減輕或消除寒癥用藥規(guī)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2、”比如:石膏、知母對口渴等熱證有清熱瀉火的作用,說明這些藥物具有寒涼之性。附子、干姜對四肢厥逆等寒癥有散寒助陽的作用,表明這種藥物具有溫熱之性。臨床應用辛散能散發(fā)散解表麻黃、薄荷能行活血行氣川芎、木香甘緩能補滋補和中人參、熟地、麥冬等能和調和藥物甘草、大棗能緩緩急止痛芍藥、甘草解毒緩解毒性蜂蜜、甘草酸收能收收斂肺氣、固表止汗五味子、五倍子能固固精止遺金攖子、覆盆子能澀澀腸止瀉五味子、煨訶子苦堅能瀉清熱瀉火、通便黃連、大黃能降降逆止嘔,降氣平喘半夏、杏仁能燥燥濕蒼術能堅瀉火存陰(堅陰)黃柏、知母咸軟能下瀉下通便芒硝能潤潤燥軟堅能軟軟堅散結
3、牡蠣、海藻五味6氣同味異麻黃辛溫散寒解表大棗甘溫補脾益氣烏梅酸溫斂肺澀腸杏仁苦溫降氣止咳肉蓯蓉咸溫補腎助陽氣異味同桂枝辛溫解表散寒薄荷辛涼解表散熱附子辛熱補火助陽石膏辛寒清熱瀉火舉例7三、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藥物進入機體后的(上、下、表、里)作用趨向,是與疾病所表現(xiàn)的趨向相對而言的。升浮陽上行向外升陽、發(fā)表、散寒、祛風、催吐、開竅等作用沉降陰下行向內清熱、瀉下、利水、滲濕、潛陽、降逆止嘔、止咳平喘、消積導滯、重鎮(zhèn)安神等作用8病位在上眼目紅腫、口舌生瘡升浮在表外感表證、皮膚濕疹在下腹水、尿閉、肢蹄浮腫沉降在里里實便秘、肚腹冷痛病勢向上嘔吐
4、、呃逆、咳嗽氣喘沉降向表自汗、盜汗、風疹初起向下瀉痢、脫肛、子宮脫等升浮向里表證傳里、熱邪內陷一般臨床用藥,與病位相對應,與病勢相對立。9臨床應用病位在上、在表,宜升浮不宜沉降。如風寒表證當用升浮發(fā)散之麻黃,不能用沉降瀉下之大黃。病位在下、在里,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腸燥便秘,宜用潤燥滑腸之火麻仁、杏仁,不能用升浮發(fā)散之紫蘇。病勢向上、向外,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肝陽上亢,宜用平肝潛陽之代赭石,不能用升發(fā)助火之桂枝。病勢向下、向內,宜升浮不宜沉降。如久瀉脫肛,宜用升陽益氣之黃芪、升麻,不能用瀉下沉降之大黃、芒硝。10舉例四、歸經歸經就是指藥物對
5、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治療作用。藥物產生明顯治療作用的臟腑經絡即是這種藥物的歸經。寒性藥物清熱作用補虛藥物滋補作用黃連清心火黨參補脾龍膽草清肝熱牛膝補肝黃芩清肺熱蛤蚧補肺杜仲補腎11補中益氣健脾益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歸肺、大腸經止咳平喘潤腸通便歸脾、肺經歸心、胃經歸肝、腎經舉例12五、毒性毒性是指藥物對畜體可能產生的毒害作用。而中藥學中“毒”的含義遠非如此,概括起來有四點:“毒”為藥物的總稱;“毒”指藥物的偏性;“毒”指藥物作用的強弱;“毒”指藥物的毒副作用。13毒的分級無毒:是指藥物服用后很少出現(xiàn)副作用,使用安全,一般不會
6、毒害人畜的。小毒:是指藥物有一定毒性,治療量與中毒量雖然差距較大,但劑量過大也可發(fā)生毒副作用。有毒:也稱常毒,是指藥物毒性較大,治療量與中毒量比較接近,過量也可導致中毒甚至死亡的。大毒:是指藥物毒性劇烈,治療量與中毒量接近,超量用藥可致嚴重毒性反應且易于中毒致死。劇毒:是指藥物毒性強烈,臨床上多供外用,或極小量入丸散內服,可能致死量在1克以下。14舉例無毒:枸杞子、大棗、蓮子、玉竹、山楂、百合等。小毒:苦杏仁、土鱉蟲、吳茱萸、蛇床子等。有毒:制川烏、制草烏、制白附片、制白附子、全蝎、蜈蚣等。大毒:馬錢子、雷公藤、蟾酥等。劇毒:砒霜、生川
7、烏、生草烏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