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燈火的溫情----------葉延濱.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應(yīng)用文檔-天天文庫。
1、燈火的溫情葉延濱不知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么一段經(jīng)歷,在記憶中留下一段對黑暗很深的、難以忘懷的感觸,我把這種感觸叫做:“荒野無燈。”小時候怕黑,怕一個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與神怪故事相連的響動。這種恐懼不是對黑暗本身,而是對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長大了,常走夜路,在鄉(xiāng)間,一次又一次地強化了我對黑暗的印象。天地渾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無星無月,有時飄灑一些無端的雨絲,黑影幢幢,或是濃云或是山影或是樹陰,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開,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攏,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這時候,我往往疾走如飛,目光朝著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盞燈像螢
2、火飛進心田,猛地點燃溫暖全身的火——一種熱愛和感激之情。人生之旅,總會經(jīng)常穿行于荒野無燈的境界,如火車會鉆進漆黑的隧洞。當(dāng)列車在長長的隧洞中穿行時,雖然身處險境,但作為乘車人,我們處之泰然,泰然是因為一種信任感和依賴感。是的,我們處于這個鬧哄哄的世界,常常身處黑暗而不驚,有時來自一種盲目依賴和盲目信任。因為無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著自己。孤絕是一種人生境界,它對我們所產(chǎn)生的影響,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獨行夜路所帶給我們的刺激。有時候我身處鬧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兩旁是紅紅綠綠的彩燈,而我卻如處荒野,心里刮著凄冷的風(fēng)。誰
3、都可能產(chǎn)生這種體驗,你明明被這個世界緊緊摟著,然而內(nèi)心卻感到自己是無人理睬的棄兒。不僅在鬧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會有這種孤絕感。那些熟悉的臉一下子變得陌生了,沒有一張嘴對你說真話,沒有一雙眼睛使你感到溫暖,無靠無助的感覺緊緊攫住你的心,從環(huán)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無燈”。沉淪往往從這一刻開始,酗酒是常用的方式,借以逃出這片荒野。乞助和尋求憐憫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脫方法,可惜這種解脫是以出賣或出讓尊嚴(yán)與自信為代價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難以擺脫的黑暗,它對每個人都同樣嚴(yán)酷。這種黑暗也許是一個大時代的國家民族的浩劫,個人只分擔(dān)了其中的
4、一份;這種黑暗也許只是個人命運中的小插曲,諸如失戀、被誣、疾病等等,對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瑣事。然而每個人在通過這段黑暗時所產(chǎn)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脫的方式也會各異。說到這里,我可以認(rèn)為人是有靈魂的,因為我們平素看不到的內(nèi)心世界,在這個時候往往會顯眼,會左右我們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詩,應(yīng)該是孤絕心境的最美描繪?!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在此絕滅之境,能心平氣和地垂釣,是一種境界,能夠不與人為伍的獨釣又是一種境界,而能在絕滅孤獨之中釣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師講課總說這是詩人失意心態(tài)的寫照。其實,人難免不失意
5、,失意時不失人格,不失風(fēng)骨,不失高潔,才可獨居寒冷的江峽中,成為高天銀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會如何呢?我曾問自己。我說,我不如他,我不會怕冷,卻會怕這荒野沒有一盞喚我歸去的燈……走過荒原 ①詩歌總是使人難忘。我已經(jīng)很少閱讀詩歌了,然而詩歌中的一些意象,比如日本俳句中的菊花與刀,前蘇聯(lián)詩歌中的路,英國詩歌里的夜鶯與云雀,卻無論如何揮之下去。②類似的自然還有荒原。少年時讀過的唐詩,諸如“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片孤城萬仞山”、“遠(yuǎn)目不堪空際送”這樣的句子,我至今耳熟能詳;而T·
6、S·艾略特的《荒原》,“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在荒原上/孕育出丁香,把回憶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攪動那些遲鈍的根。/冬日使我們溫暖,它以遺忘的雪/覆蓋大地,用干枯的塊莖/喂養(yǎng)弱小的生命……”十多年過后,我還能一字不落地背誦下來?! 、凼鞘裁词够脑屛胰绱丝坦倾懶??某年某月,當(dāng)我在北京聽到根據(jù)日本民歌改編的吉他曲《荒城之戀》時,竟禁不住潸然淚下———既感嘆中日文化之間難以言說的千絲萬縷,更為飄然逝去的歲月無限感傷。想來,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名篇所蘊含的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精妙的語言,廣闊的文化語境,對人類生活和文明的深邃的洞察
7、;而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是荒原意象帶給我的強烈對比和無限想像———少年時居住在江南小鎮(zhèn),杏花春雨中感受荒原的粗獷、蒼涼和沉寂,無法不怦然心動;讀到艾略特,我正在喧囂的上海,荒原的遼闊與地老天荒、荒原上那些卑賤的、渺小的生命之堅韌的律動,讓我覺得在大都市所有的尋夢和掙扎都是在自尋煩惱———成為真正的大地之子,或許是當(dāng)時潛意識的夢想?! 、苋欢?,認(rèn)真想來,如果不考慮詩歌的審美,我所謂的想像和潛意識是否有點矯情?因為實際上,大概在五年前,我曾因一個項目來到了西部;我本有很多機會去看看荒原、直面荒原甚至走過荒原的,可是,總是因為怕錯
8、過一些所謂的商機而最終未能成行。捫心自問,即使經(jīng)過詩歌無盡的洗禮,我是否依然俗不可耐?我的詩情畫意是否僅僅耽于想象之中?而諸如荒原這樣的景致,如果僅僅在想像中被人記起,如果記憶后僅僅是抒情、觀賞或者把玩的對象,這是不是人類和自然的悲哀?可以沒有荒原嗎? ?、葸@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