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論斯特勞森對殊相—共相的理論意義.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論斯特勞森對殊相一共相的理論意義摘要:對于傳統(tǒng)分析哲學對主謂結(jié)構(gòu)的邏輯(邏輯學論文)分析方式,斯特勞森認為是粗劣和不充分的。因為從語法、邏輯的角度并不能說明主詞、謂詞度其關(guān)系,對語言和邏輯的說明只能訴諸于更基礎(chǔ)性的東西。這便是他所謂的“描述的形而上學”的理論任務(wù)揭示語言的形而上學基礎(chǔ),即概念圖式。通過對日常語言中主謂詞區(qū)分的特征層層深入地分析,斯特勞森引入與主謂區(qū)分相關(guān)的、具有形而上學意義的殊相和共相來揭示概念圖式的面貌,說明語言與實在的關(guān)系。因而殊相和共相在其論述“描述的形而上學”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關(guān)鍵詞:斯特勞森;主詞;謂詞;殊相一
2、共相;描述的形而上學中圖分類號:B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4937(2011)06—0004—04在早期分析哲學家看來,主謂詞區(qū)分與殊相和共相之間的區(qū)分存在著天然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他們傾向于運用邏輯的手段分析語言結(jié)構(gòu)中主謂語詞之間的差異,其研究旨趣在于:追問在嚴密的數(shù)理邏輯中我們可以承諾什么樣的指稱對象。而斯特勞森認為,僅從語言內(nèi)部分析這些形式差異是不充分的,要說明主詞就不會難以理解了。實際上,在語言的日常使用中經(jīng)常會遇到類似的狀況。作為日常語言學派的斯特勞森認為在日常語言的使用中說者和聽者對這種特殊共相的理解并不存在根本的困難。斯特
3、勞森認為:我們可以思考這樣一種共相,它聚合其他共相的方式類似于聚合那些作為共相事例或由共相描繪的殊相的方式。但我們無法思考以完全類似方式的或者聚合了共相或者聚合了其他殊相的殊相。':否定了這種連接獨立存在的可能性。因為,當我們說“蘇格拉底在微笑”時,意在說明“蘇格拉底”殊相與“在微笑”這個特征性共相的連接。而這個句子中的“在微笑”,實指蘇格拉底的''微笑”這具體的殊相。這樣:'蘇格拉底”這個殊相就與具體的微笑這一殊相連接起來。這樣,在殊相與殊相的連接中,作謂詞的殊相便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可獨立存在的特征性共相,二是依賴于前者的具體殊相。前者可
4、謂述任意一個主詞詞項,但后者對主詞的謂述卻只能依賴于前者的含義,也就是說,只有當它歸屬于作主詞的殊相時,作謂詞的殊相的具體含義才能得到確定。因此,斯特勞森把殊相與殊相的連接稱之為“歸屬性連接:其蘊含的意思是:殊相可作主詞,但獨立的殊相卻不能做謂詞之用。對于斯特勞森的這一結(jié)論,我們也可以通過他的指稱理論來加以解釋。傳統(tǒng)理論認為只有殊相可用來指稱對象,充當邏輯主詞。羅素指出語詞的意義在于對實在的指稱。對于沒有指稱對象的名稱或表達虛構(gòu)對象的語詞可以運用墓狀詞理論加以改造,使其隱含的指稱意義得到消解,也就消解了“非存在存在”的問題。但這種理論主張顯
5、然忽視了語詞的指稱性功能。斯特勞森批判羅素把語詞的許多指稱性用法歸結(jié)為歸屬性用法。他認為語詞本身的意義在于語義內(nèi)涵,而語詞的指稱則只有在其使用中才能得到確定。這樣,具有指稱作用的語詞范疇,梧比羅素而言得到極大的擴展。斯特勞森把使用某種語詞指稱對象的方式稱為“唯一指稱用法"(uniquelyreferringuse),而具有此種功能的語詞分為以下四類:單稱指示代詞、專有名詞、單稱人稱代詞和非人稱代詞以及限定性墓狀詞J。這樣,不僅表殊相的語詞可作主詞,而且如摹狀詞這般共相也可作主詞,指稱對象。由此可見,殊相和共相雖然都可作主詞,但在作謂詞的標準
6、上卻體現(xiàn)著不對稱性:根據(jù)主謂區(qū)分的范疇標準,能夠作謂詞的只能是共相或包含共相的復合物,而絕不是獨立的殊相;根據(jù)語法形式標準,謂詞不僅同主閱一樣都要引入詞項,而且還要以帶有斷定性符號系統(tǒng)的表達式引入III:三、殊相與共相的區(qū)分標準:有無經(jīng)驗事實和完全性在了解了殊相一共相與主詞一謂詞之間的非對稱性表現(xiàn)之后,其背后的形而上學根源還需做進一步的探求。斯特勞森通過對殊相與共相區(qū)分的深入考察論述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特征,并以此說明主謂區(qū)分的形而上學根源。首先,斯特勞森闡述了引入殊相的必要條件。一般來說,說者引入殊相時既可以使用專名,也可以使用墓狀詞。如果使
7、用墓狀詞,那就應(yīng)有一個殊相與說者所使用的摹狀詞相符合。如果使用專名,那說者應(yīng)該能用一個摹狀詞去表述它。但由于與一個摹狀詞相符合的事物可以有很多,一個名稱也可能擁有一系列的墓狀詞。如何在這眾多對象中識別出說者所指稱的殊相,這便成為說者引入殊相和聽者識別該殊相的關(guān)鍵。對此,斯特勞森認為我們應(yīng)該在引人某一殊相表達式之前就充分清楚它的含義和指稱對象,即知道它為真的經(jīng)驗事實。因為只有說者和聽者都清楚這些關(guān)于殊相的經(jīng)驗事實時,他們才能使用和理解這些引入殊相的表達式。因此,在命題中引入殊相表達式必定隱含著某些或某個為真的經(jīng)驗命題。其次,斯特勞森闡述了引入
8、共相的必要條件。他以形容詞如“聰明的”為例,闡述說者要引入這個作為共相的形容詞的必要條件是什么。對于“聰明的”這一詞項,人們最初可能通過一系列關(guān)于這個閱項的具體事例而理解它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