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論語細講》之為政第二(3)》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論語細講》之為政第二(3)華東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石初軍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弊釉唬骸熬又芏槐?,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弊釉唬骸肮ズ醍惗?,斯害也已!”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敝苁显唬骸跋刃衅溲哉撸兄谖囱灾?;而后從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狈妒显唬骸白迂曋?,非言之艱而行之艱,故告之以此?!弊迂?/p>
2、問,如何為君子??鬃哟穑骸赶刃衅溲裕髲闹??!勾艘馐钦f,君子先其言而行,行之而后,其言從之?!埂笍闹沟囊馑?,就是言從其行。如此,言行相符,即是君子。劉氏《正義》引《大戴禮曾子制言篇》:「君子先行后言。」又《立事篇》:「君子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另一種斷句: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先做后說,不失信于人。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敝?,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驕泰之屬
3、,常對舉而互言之,欲學者察乎兩閑,而審其取舍之幾也。1、君子小人:是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無德之人。2、周:一解,普遍、忠信;二解,公;三解,義。3、比:一解,偏黨、阿黨;二解,私;三解,利。君子小人的分野就在公私之間。周是向內(nèi)求,比是向外求。周是超越對待的平等,比是人我、彼此、親疏的對待。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學:學習,后覺效先覺也,讀圣賢書2、思:研究,思考,尋思其中的義理3、罔:迷惘,迷惑而無
4、收獲,另解:誣罔圣人之義4、殆:一解,危殆、危險;二解,疑,無所依據(jù),則疑而不決也;三解,疲殆中論治學篇曰: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為人師矣。禮記中庸篇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子張篇曰: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衛(wèi)靈公篇曰: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楊樹達曰:此章與上溫故知新章義相表里。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言溫故知新可以為師,《中論》引孔子語謂學與思可以為人師,說正相合也。如今之大學生,在學校,學
5、而不思,離開學校,思而不學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范氏曰:“攻,專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異端,非圣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如楊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無父無君,專治而欲精之,為害甚矣!”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楊墨,尤為近理,所以其害為尤甚。學者當如淫聲美色以遠之,不爾,則骎骎(qīn)然入于其中矣?!?、攻:一解,學習、研究,如攻書;二解,偏執(zhí)一端2、異端:一解,異端邪說;二解,另一端禮記中庸篇曰:子曰:索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禮記中庸篇曰: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
6、為舜乎!”中道而行前后脈絡(luò)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弊釉唬骸熬硬黄鳌!弊迂晢柧印W釉唬骸跋刃衅溲?,而后從之?!弊釉唬骸熬又芏槐?,小人比而不周?!弊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弊釉唬骸肮ズ醍惗?,斯害也已!”1、這幾句話都是談君子2、君子溫故知新,君子不器3、君子先行其言4、君子不偏私5、君子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6、君子中道而行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迸?,音汝。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則以為知,
7、所不知者則以為不知。如此則雖或不能盡知,而無自欺之蔽,亦不害其為知矣。況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1、由:仲由。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時期魯國卞人,少孔子九歲??鬃拥靡忾T生,以政事見稱。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可謂具臣矣。二愣子子路,子路的幾個特點:①好學習: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又聞;子路終身誦之;孟子曾稱贊他聞過則喜;②脾氣躁:性子直,不高興就說,甚至頂撞孔子。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在陳絕糧,子路慍見;子行三軍則誰與?;子路率爾而對曰;如斯而已乎;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③勇敢堅
8、毅: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由也喭;行行如也,不得其死然;君子死,而冠不免;④急公好義:愿車馬,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無宿諾;片言可以折獄;⑤事親至孝:二十四孝之“仲由負米”,對孔子忠心耿耿,對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