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最新2.2.3直線與平面平行的性質定理課件ppt.ppt》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2.2.3直線與平面平行的性質定理1.直線和平面有哪幾種位置關系?平行、相交、在平面內2.反映直線和平面三種位置關系的依據是什么?公共點的個數沒有公共點:平行僅有一個公共點:相交無數個公共點:在平面內復習如果平面外的一條直線和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平行,那么這條直線和這個平面平行.3.直線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b如果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平行,則這條直線()A只和這個平面內一條直線平行;B只和這個平面內兩條相交直線不相交;C和這個平面內的任意直線都平行;D和這個平面內的任意直線都不相交。D練習:例3、如圖所示的一塊木料中,棱BC//平
2、面A'B'C'D',(1)要經過面A'B'C'D'內的一點P和棱BC將木料鋸開,應該怎樣畫線?(2)所畫的線和平面ABCD是什么位置關系?解:(1)在平面A'C'內,過點P作直線EF,使EF∥B'C',并分別交棱A'B',C'D'于點E,F.連接BE,CF.則EF,BE,CF就是應畫的線.EF例如圖所示的一塊木料中,棱BC//平面A'B'C'D',(1)要經過面A'B'C'D'內的一點P和棱BC將木料鋸開,應該怎樣畫線?(2)所畫的線和平面ABCD是什么位置關系?(2)因為棱BC平行于平面A'C',平面BC'與平面A'C'交
3、于B'C',所以,BC∥B'C'.由(1)知,EF∥B'C',所以EF∥BC,因此EF∥BC,EF不在平面AC,BC在平面AC上,從而EF∥平面AC.BE,CF顯然都與面AC相交.HO1.已知ABCD是平行四邊形,點P是平面ABCD外一點,M是PC的中點,在DM上取一點G,畫出過G和AP的平面.ACBDGPM2.點P在平面VAC內,畫出過點P作一個截面平行于直線VB和AC.VACBPFEGH練習例4、已知平面外的兩條平行直線中的一條平行于這個平面,求證另一條也平行于這個平面.cab注1:“已知直線a與平面?平行,在?內
4、作一條直線c與直線a平行”,這是一個成立而需要證明的命題,是不可直接應用的.(應以平面為媒介證明兩直線平行)2.如圖,已知AB∥平面α,AC∥BD,且AC、BD與α分別相交于點C,D.求證:AC=BD.1.已知直線AB平行于平面α,經過AB的兩個平面和平面α相交于直線a,b.求證:a∥b.ABαab練習證明:∵AC∥BD∴AC與BD確定一個平面β,與平面α相交于CD.又∵AB∥平面α,∴AB∥CD又由AC∥BD,得ABDC是平行四邊形.∴AC=BDαABCDβ1.判斷下列命題是否正確?(1)若直線l平行于平面α內的無數條
5、直線,則l∥α.α(×)(2)設a、b為直線,α為平面,若a∥b,且b在α內,則a∥α.aαb(×)(3)若直線l∥平面α,則l與平面α內的任意直線都不相交.(4)設a、b為異面直線,過直線a且與直線b平行的平面有且只有一個.ab(√)(√)2、選擇題:(1)直線a//平面α,平面α內有n條互相平行的直線,那么這n條直線和直線a()(A)全平行(B)全異面(C)全平行或全異面(D)不全平行或不全異面(2)直線a//平面α,平面α內有n條交于一點的直線,那么這n條直線和直線a平行的()(A)至少有一條(B)至多有一條(C)有且
6、只有一條(D)不可能有CB課堂練習如果不在一個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和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平行,那么這條直線和這個平面平行.線線平行線面平行線面平行線線平行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線面平行的性質定理:如果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平行,經過這條直線的平面和這個平面相交,那么這條直線和交線平行.小結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鸥Α妒裣唷愤@幾句詩寫的是哪一位歷史人物?請說說你對他的了解。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實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讓我們去看一封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家信——《誡子
7、書》,去體會慈父的殷殷情懷,智者的諄諄教誨。作者簡介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謚號武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為避漢末之亂,15歲時隨叔父諸葛玄由山東遷居豫章,后輾轉至荊州,隱居于南陽隆中,故號臥龍先生。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歷代的贊揚。其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后世流傳著大量與他相關的歇后語、俗語、成語等如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無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既生瑜,何生亮等。背景介紹本文寫于蜀漢建興十二
8、年(元234年),當年諸葛亮出兵武功,其間寫信稱“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又在臨終前作《誡子書》與諸葛瞻。文章闡述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不僅讓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也給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鑒,其中的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