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初中語文文言文復習資料》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初中語文文言文復習資料(-)文言文通假字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通“悅”,愉快。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回轉,掉轉。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6、日之其所亡。(《樂羊子妻》)亡:通“無”。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屏:通“摒”。8、對鏡帖花黃?!鸢榻泽@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9、無他,但手熟爾。(《買油翁》)爾:通“耳”,相當于“罷了”。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xiàn)”。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xiàn)”。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xiàn)”。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1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弓I。1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么。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20、俵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故事兩篇》)道:通“導”,引導。21、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故事兩篇》)曷:通“何”。22、圣人非所與熙也。(《晏子故事兩篇》)熙:通“嬉”,開玩笑。23、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桂還珠》)輯:通“緝”,連綴。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ig”,豈。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26、公輸盤訕,而曰……(《公輸》)訕:通“屈”,折服。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33、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34、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37、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241、自余為修人,……(《始得西山宴游記》)修:通“戮”,遭到貶謫。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通“增”。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通“弼”,輔佐。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48、饌酒食,持其寬去。(《越巫》)寬:通“資”,資財,錢財。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50、玉盤珍怪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5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與:通“歟”,語氣詞。5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xiāng):通“向”,從前。55、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信:通“伸”。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57、小惠未幅,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編:通“遍”,遍及,普及。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59、雞棲于(《君子于役》):通“檄”,指為棲雞做的木架。二文言實詞古漢語實詞主要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他們有實在的意義,能單獨回答問題。(-)古今異義。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時詞,由于演變的結果,詞的含義
3表現(xiàn)出以下幾種差異:①詞義擴大。如“江”和“河”古時專指長江與黃河,現(xiàn)在泛指江河。②詞義縮小。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兒子,現(xiàn)在專指男子的配偶。③詞義轉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義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見識淺),而現(xiàn)在是品德惡劣、不道德的意思。④詞義交叉。如“憐”,古今意義都有憐憫的意思,但“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土卒,楚人憐之”中的“憐”解釋為愛憐比較適合文意。古今異義的單音詞集錄去湯郭尋(不久)走裙致詞(對一一說話)但(只是)贊(傳記結尾處的議論文字)曾(還、尚且)謝(道歉)借(即使假設借第令勿斬)比(等到比至陳)間控(拉開)惡(怎么)委池入出發(fā)舉征(征驗)夫或(有的人某人)進退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獄鄙再向(過去的以前的)師(軍隊取法)古今異義的雙音詞集錄絕境交通妻子無論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一一的方法一一的原因)會計(聚會商議)往往經(jīng)綸(籌劃治理)親戚(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緣關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員古意:父母兄弟至親骨肉)南極(從南面到達某地)排空(沖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遺憾)開張感激(感慨而激動)犧牲于是(介詞于和代詞是的連用)以為(把一一作為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可以明年幾何(多少)(二)詞類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某些實詞臨時改變它原來所屬詞類的意義和功能,當成另一類詞使用,這種現(xiàn)象叫“詞類活用”。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4①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打洞婦撫兒乳喂奶名之者誰取名公將鼓之擊鼓置人所轡魚腹中用網(wǎng)捕狼不敢前上前愿為市鞍馬買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②名詞作狀語。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裝土石),表示運輸?shù)墓ぞ?。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樣狐鳴呼日孔子東游乃丹書帛日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亮躬耕于隴畝親自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誠良的人。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親賢臣,遠小人"中的"親”“遠”意為親近,疏遠。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長善于恢弘志士志氣發(fā)揚光大⑤動詞活用為名詞。如:“嬋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的“出”“入”意為出產(chǎn)的東西,收入的東西。猛浪若奔奔跑的馬屠懼,投以骨屠戶⑥意動用法。某些名詞、形容詞帶了賓語,語意含有“以……為……”,"認為是A.名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是什么例:父利其然也。利:原為名詞,現(xiàn)做意動動詞,可譯為“認為這樣是有利的”B.形容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某種特征、特點。例:不恥下問認為一一是恥辱一覽眾山小認為一一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認為這樣很怪異⑦使動用法A.動詞的使動用法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使一一惱怒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無案牘之勞形使一一勞累(三)一詞多義。古漢語絕大多數(shù)是一字一詞,因此一詞多義實際上主要是一字多義。所謂“多義”,即既有本義又有引申義,比喻義等。理解一詞多義要了解學習它們在古漢語中的多種意義,并要在具體語境中辨別確定其含義。初中常見文言實詞集錄
5安(1)形容詞,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形容詞,安穩(wěn)的、穩(wěn)定的如:風雨不動安如山(3)疑問代詞怎么如:安得廣廈千萬間(4)動詞養(yǎng)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把(1)動詞拿、持如:把酒話桑麻把酒臨風(2)形容詞,白色的如:綠楊陰里白沙堤可憐白發(fā)生比(1)動詞挨著對著天涯若比鄰(2)動詞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樂毅(3)動詞相比曹操比于袁紹兵(1)士兵軍隊如:可汗大點兵(2)兵器武器兵革非不尖利也池(1)名詞,古代護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詞水池墨池記出(1)動詞,出現(xiàn)、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2)動詞出去、出來如:不復出焉(3)動詞拿出如:皆出酒食(4)動詞產(chǎn)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處(ch£i)(1)名詞地方幾處早鶯爭暖樹(2)名詞時候時間鄉(xiāng)書何處達(3)chO動詞處在處江湖之遠次(1)名詞,層次不可計其層次矣(2)動詞,編次、編排陳勝、吳廣皆次當行(3)動詞,駐扎、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次北固山下從(1)動詞,跟從,跟隨擇其善者而從之(2)動詞,依從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3)形容詞,從前的,以前的來從楚國游(4)形容詞,從容道(1)動詞說不足為外人道也(2)名詞道路古道西風瘦馬(3)名詞道德伐無道,誅暴秦(4)名詞規(guī)則正確的方法以浴敬善道(5)名詞學問即加冠,益幕圣賢之道(6)名詞,道義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得(1)動詞,得到既出,得其船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2)動詞,達到
6(3)動詞,能夠,可以余因得遍觀群書(4)通“德”動詞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發(fā)(1)名詞,頭發(fā)可憐白發(fā)生(2)動詞出發(fā)朝發(fā)白帝,暮至江陵(3)動詞發(fā)出野芳發(fā)而幽香(4)動詞征發(fā)、征派發(fā)閭左謫戍魚陽負(1)動詞,背負負者歌于途(2)動詞依靠,依附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感(1)動詞感動帝感其誠(2)動詞傷感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3)動詞感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臣不勝受恩感激觀(1)名詞景觀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2)動詞,觀看,觀賞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3)動詞閱讀家貧無從致書以觀以上盡是一些例子,復習時,應學會歸類整理三文言虛詞文言虛詞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沒有明確實在意義,而偏重于語法意義的一類詞。它的基本作用是幫助實詞構成句子,表達一定的意思,初中階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蓋、貝IJ、焉”13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應重點掌握。在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時,首先根據(jù)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當什么成分,再根據(jù)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詞語間的相互關系,確定它的詞性,辨別它的意義。之(1)代詞指代前面出現(xiàn)的人、事、物。如:漁人甚異之愿陛下親之信之(2)助詞a用在主謂之間無意兩狼之并趨如故無絲竹之亂耳b結構助詞“的”忘路之遠近小大之獄,雖不能察(3)復指代詞譯為“這樣的,那樣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4)動詞譯為“到”輟耕之隴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5)音節(jié)助詞無實際意義,可不譯悵恨久之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標志孔子云”何陋之有?”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7于(1)介紹與動作發(fā)生相關的時間地點a在其一犬坐于前b到指通豫南C每假借于藏書之家(2)介紹行為動作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向”“給”“對”a向告之于帝b給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c對萬鐘于我何加焉(3)介紹比較的對象,可不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以(1)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用”以刀劈狼首(2)介紹行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把”屠懼,投以骨咨臣以當世之事介詞(3)介紹行為動作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起點時間可譯為“從”(5)介紹行為動作發(fā)生的根據(jù)可譯為“根據(jù)”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連詞(1)表目的,可譯為“來”“用來”“以便”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河曲智叟無以應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屬予作文以記之(2)表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扶蘇以數(shù)諫故(3)表結果可譯為“以致”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以傷先帝之明(4)表連接可譯為“而”,或不譯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焉語氣詞(1)用在句尾,表直陳的語氣,相當于“呢”“了”,也可不譯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問語氣,相當于“呢”萬鐘于我何加焉?又何間焉?兼詞相當于“于之”其中于為介詞之為代詞可譯為“在這里”“從這里”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夫大國,難測焉,懼有伏焉代詞(1)用在動詞后做賓語,相當于“之”,可譯為與之相當?shù)脑~語(2)疑問代詞“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為(1)介紹與行為動作發(fā)生相關聯(lián)的對象,可譯為“替”“給”等尚思為國戍輪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天下唱不足為外人道也
8介詞(2)介紹行為動作發(fā)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為了”“因為”等愿為市鞍馬為宮室之美為報傾城隨太守(3)介紹動作的主動者,譯為“被"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士卒多為用者連詞wfei表因果關系因為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尾助詞夫子何命焉為所(1)特殊代詞,它不能單獨做句子成分,必須和別的詞組成所字短語,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經(jīng)常位于動詞前和動詞組成“所”字短語,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動詞支配的人、事、物。這種短語是名詞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語、賓語、謂語、定語。問女何所思一……一所思所憶都是所字短語,即想的人、事、物,做賓語問所從來,具答之所從來,即來的地方,做賓語(2)“所以”,這是“所”字短語后來慢慢發(fā)展成的,“以”是介詞,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1)知識代詞,常用來指代上文所說的情況,含有“這樣”的意思,常常充當謂語,也可單獨成句,偶爾還做狀語。雖然,受地于先王(2)由代詞演化來做詞尾,常常附在動詞、副詞、象聲詞、形容詞等后面,一起充當謂語或狀語,以模擬聲響或描繪事物、動作、狀態(tài)、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雜然相許(3)連詞表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4)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過,然后能改然則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既然這樣,那么”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然而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表轉折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其(1)代詞a通常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時在句子里做定語。代人,可譯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
9可譯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既出,得其船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b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詞,那么“其”就譯為“其中的”,做定語。其一犬坐于前c特殊:第一人稱代詞蹲其身,使與臺齊(2)加強語氣其如土石何?乃(1)連詞a表前后兩件事在情理上順承,時間上一前一后,可譯為“于是就于是才終于"陳勝、吳廣乃謀曰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b表條件關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條件,后一分句說明了這種條件的結果弗勝,守臣死,乃入據(jù)陳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2)副詞a表示對事物或事情的確認。可譯為“是”“實在是”“本來是”等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b表出乎意料之外??勺g為“竟然”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夫(1)指示代詞念fii表遠指,相當于“彼”,可譯為“那”“那個”予觀夫巴陵勝狀(2)語氣詞a用于句尾表感嘆,相當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用于句首,表示將要發(fā)表議論,用來引出議論。夫戰(zhàn),勇氣也夫環(huán)而攻之而(1)表順接可譯為“然后”“就”溫故而知新聚室而謀日(2)表轉折可譯為“卻”“可是”人不知而不慍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3)表并列可譯為“并且”,或不譯黑質而白章蔚然而深秀者,瑯坊也(4)表修飾,可譯為“地”,或不譯默而識之恂恂而起一.導入:讀詩,如同在傾聽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這一顆顆情感的種子,詩人的筆下才會盛開出一朵朵絢麗的詩詞之花。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只有把握住了這首詩的情感坐標,才算真正貼近了詩的靈魂,才能走入這首詩所構筑的美學殿堂。二.教學流程:
101.詩歌中常見的思想情感:(古人也說,“詩言志”、“詩言情”。在我們初中階段所接觸過的古典詩詞中,哪些情感主題是詩歌中最為常見的呢?)①思鄉(xiāng)懷人:“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②長亭送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情深意長的勉勵),“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戀)③建功立業(yè):“老驥伏楊,志在千里”,“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④寄情自然:“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⑤憂國傷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些也正是古往今來人類所共有的情感體驗,它們曾孕育出無數(shù)燒炙人口的佳句。)2.“披文以入情”——揣摩詩歌中的情感(詩人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化為一個個凝練的詞句,那么我們面對一首詩的時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過這些語句去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情感脈絡呢?)①知作者,明主題(每個詩人由于人生經(jīng)歷與情感體驗的不同,他們的詩歌往往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詩作,因此如果能了解這些詩人寫作的主要風格,那么在賞析時就能居高臨下地分析了。)辛棄疾:愛國詞人,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的壯志豪情,報國無門的悲憤(“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陶淵明:向往田園歸隱之樂(對作者的風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但這里有一點要強調的是,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并非沒有例外,比如婉約詞人李清照同樣也寫出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壯詩篇。因此,在詩歌賞析中要視情況靈活運用。)
11②看提示,定基調(提示從何而來?就是詩中的標題、背景提示、注釋等,這常常會給我們理解詩詞情感以重要提示。)練習:《春夜喜雨》(能從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嗎?)——“喜”字,已暗示了詩人對春雨到來的欣喜、贊嘆之情。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注釋】①泊:停船靠岸②瓜洲:在現(xiàn)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③京口:在長江南岸,屬現(xiàn)在的江蘇省鎮(zhèn)江市。④鐘山:現(xiàn)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詩人的家園所在地。詩歌第二句“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內心感受?(故園雖近卻難以歸鄉(xiāng)的無奈、惆悵之情)③品語句,悟感情(前面兩點還只是把握情感的輔助手段,體會詩中情感更重要的還是應從詩句本身出發(fā),細加品味。)練習:鵬鵑天晏幾道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最后兩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一個''豈"字一個
12“奈”字就表達了作者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與無奈?!プ∥闹兄笔阈匾艿年P鍵詞句來把握詩歌的情感主題。(古人作詩往往又追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含蓄美,詩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隱于水”。除了直抒胸臆外,詩人通常還會用怎樣的方式去傳達情感?——化景物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們做題時就要仔細去品味詩中之景所包含著的情感。)練習:如夢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詞中可見?(愁:對美好春光消逝的感傷。“雨疏風驟”“綠肥紅瘦”——細雨、落花都是古典詩語中傳達傷春之情的兩個常用意象。)在古詩詞中,還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內涵。比如說送別詩中,就常出現(xiàn)哪種景物?(柳:“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別之情)大家還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這樣的特點?(月、雁、梅……)——把握詩歌中常見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內涵,有利于解題。4.入情以會意(把握住了詩歌的情感坐標,也有助于我們賞析詩歌的用詞之妙、意境之遠。)(1)字詞賞析練習:飲酒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前人評論這首詩時曾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見”字用得非常精妙,
13換成“望”字就沒有這種效果。請你說說為什么。答案示例:因為“見”字生動地描繪出了作者在東籬下采菊時的悠閑。山景自然地展現(xiàn)在詩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無意所“見”。更好地傳達出詩人超然于塵雜之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恬適之情。(答題要點:既要通過聯(lián)想展示詩中場景,從字義、修辭等角度去分析字詞的表達效果;還應聯(lián)系詩中的情感意蘊去品味。)(2)體會意境(是否真正理解了詩文的意境,改寫詩文是一種有效的訓練與檢查手段。意境的營造必定是以某種情感為基調為底色,方顯靈動之美。所以我們在改寫時,不能簡單地翻譯,而應在不偏離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應滲透進詩中的情感。)練習: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xiàn)的畫面。答案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因焦慮憂愁而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的滿頭青絲如今已紛紛斷落,已短得無法再梳髻插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