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清末]吳大澄書法作品(圖)》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吳大澂作品作者:堂陽墨人吳大澄百科名片吳大澄像吳大澄(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恒軒,晚年又號愙齋,江蘇省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官員、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善畫山水、花卉,書法精于篆書。目錄生平作品官職成就治河保疆壽命編輯本段生平 同治初客滬,入萍花社書畫會。清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光緒十二年(1886吳大澄像[1]年)擢廣東巡撫。光緒十三年八月,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光緒十八年授湖南巡撫。中日甲午戰(zhàn)爭起,他率湘軍出關(guān)收復海城,因兵敗革職。一生喜愛金石,并工詩文書畫。主講龍門書院。少從陳碩甫學篆書,中年后又參以古籀
2、文,益精工。題跋行楷方正流麗,獨樹一幟。兼長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筆秀逸,嘗仿惲壽平山水花卉冊,及臨黃易訪碑圖尤妙。精鑒別,喜收藏,尤能審釋古文奇字。編輯本段作品 著有《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權(quán)衡度量考》、《愙齋集古錄》、《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文集》等。編輯本段官職 歷任編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職。編輯本段成就 吳大澄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他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后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jié)合,并用這種方法書寫《論語》、《孝經(jīng)》以及信札。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樸茂,在當時是一種創(chuàng)造。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
3、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yǎng)。吳大澄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編輯本段治河 光緒十三年八月,鄭州十堡(即石橋)黃河決口南泛,為害嚴重。先是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李鶴年、河南巡撫倪文蔚主持堵口,朝廷復派禮部尚書李鴻藻到工督修,至光緒十四年五月,口門埽占失事,功敗垂成。李鶴年等均革職。七月,皇帝命吳大澄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接辦堵口大工,于當年八月到任視事。他認為河工堵口收發(fā)料物弊端甚多,乃只身微服,混雜在送料民工中,背運秸料,進行私訪。發(fā)現(xiàn)發(fā)料短缺,克扣工錢,
4、大澄有意率眾與管料官員爭吵,該官員正擬將大澄推下鞭杖時,他的隨從立即站出高呼:他是河帥,誰敢動手?這時大澄喝令對管料的官員予以杖責,并帶枷在工地示眾,以儆效尤?! 〈蟪螌Χ驴诠こ袒I劃有方,措施得當。對在工的官吏,分工明確,嚴限完成。他誓言:如依限不能完成者斬,自己也將以身殉職。在工人員無不凜然,于是日夜趕堵,于當年十二月合龍。該工程較撥發(fā)款銀節(jié)約60余萬兩?! 〈蟪稳魏佣綍r,對鄭州、中牟、開封一帶險工甚為重視。他說:中河廳頭堡大王廟頂沖之石堤,……八堡之人字壩、托頭壩(中牟境),下南廳七堡之順二壩,十九堡之蓋壩(開封境)均甚緊要,是防御省城之門戶。他提
5、倡用水泥砌筑磚石壩,加固工程,這是黃河上使用水泥修工程之始。 鄭州十堡大工完成后,因河勢南趨,行將塌至堤身。大澄審時度勢,在滎澤八堡(今鄭州李西河一帶)老灘前,筑石壩一座,工竣立一石碑,碑文是:“老灘土堅,遇溜而日塌,塌之不已,堤亦漸圮,今我筑壩,保此老灘,灘不去則堤不單,守堤不如守灘?!标U明了他的固灘保堤的治河思想?! 」饩w十五年他奏請用新法測繪黃河圖,自河南省閿鄉(xiāng)縣(今靈寶境)金斗關(guān)到山東利津鐵門關(guān)海口,測量河道長1021公里。次年圖成,呈光緒帝瀏覽,命名《御覽三省黃河全圖》。編輯本段保疆 光緒六年三月(1880年4月)吳大澄為三品卿銜,赴吉林
6、隨同銘安幫辦一切事宜,旋即改為“督辦”。吳大澄于6月行抵吉林,即與吉林將軍銘安商酌防務事宜,于整軍吏、守邊強邊等方面多有建樹?! ∥挥趫D們江出海口的吳大澄雕像吳大澄與吉林將軍銘安于吉林建立邊防軍隊。改原有八旗兵,廢除世襲制,改為招募制,共建防軍馬步13營,5000人。次年防軍增至9000人,后統(tǒng)稱靖邊軍,經(jīng)過嚴格訓練,己“悉成勁旅”。于琿春開始修筑東、西炮臺。為防御沙俄從水上入侵,還創(chuàng)建圖們江、松花江水師營。同時設立招墾局,移民墾荒,推行實邊政策。他經(jīng)過實地勘查,確定以琿春和三岔口所屬邊地為招墾中心,設立琿春招墾局,下設五道溝和南崗分局。招墾范圍廣泛,
7、且規(guī)定許多優(yōu)惠政策。為給墾民、商旅和軍隊提供方便,1880年底,修筑從寧古塔至吉林省城長達600里的大道及北、東線大道,建有百余座木橋,同時還增加許多驛站,加強了邊疆的防務力量?! ?885年6月8日,吳大澄會同琿春副都統(tǒng)依克唐阿重勘東部邊界。經(jīng)吳大澄、依克唐阿再三辯駁,據(jù)理力爭,終于達成協(xié)議。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簽訂《中俄琿春東界約》及《中俄查勘兩國交界道路記》。含補立“土”字牌,添立“啦”、“薩”、“瑪”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記號;收回黑頂子;爭得圖們江口通航權(quán)等,從而捍衛(wèi)了祖國的神圣領土。矗立在琿春市區(qū)的龍虎石刻及具清代建筑風格的五角碑亭,就是
8、琿春人民為紀念愛國大臣吳大澄談判勝利而建立的。石刻正面篆書陰刻“龍虎”二字,左下豎刻“吳大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