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中國戲曲的文化魅力——越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PPT制作:沈利斌越劇起源于19世紀中葉嵊縣(今浙江嵊州)的“落地唱書”。從上世紀50年代起,逐漸向外拓展,受到了全國各地乃至海外觀眾的喜愛,被譽為中華梨園中的奇葩。2006年,她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經(jīng)過百年的繁衍流變、融合沉淀而凝聚成的越劇藝術(shù),已經(jīng)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模式,成為長三角一個地域性的文化符號,展現(xiàn)了動人的文化魅力。1、孕育期:田頭屋前的民間文化越劇誕生地浙江嵊州市,置縣迄今已2100多年,唐前稱剡中,亦稱剡縣。清咸豐元年(1851年)前后,嵊州馬塘村有位青年農(nóng)民金其炳,是一位聰慧的民歌手,自編自唱
2、,有見人唱人、見物唱物、即興歌唱之能,并唱得形象有趣,使聽者捧腹大笑。歌謠反映了農(nóng)民對世道的不滿和內(nèi)心憂郁之情,曲調(diào)好聽,內(nèi)容深人人心,很受廣大農(nóng)民歡迎,被廣為傳唱。金其炳之名也傳揚剡江南北,許多青年紛紛拜他為師學唱。金其炳自有藝徒后,歌唱有了幫手,便根據(jù)佛曲、山小調(diào)的格式,自己填詞任意歌唱。又按“簫經(jīng)”中“四工合上尺”五個字或佛曲中的“阿彌陀佛”作尾聲襯字,叫藝徒幫腔,如此便形成有領(lǐng)唱、有幫腔的樣式,氣勢較前雄壯,大大激勵了演唱者情緒。因為這種曲調(diào)以“四工合上尺”為襯字,大家就叫“四工合調(diào)”。從1851年前后金其炳等人的田頭歌
3、唱到被人們邀到臺門、天井中演唱的十多年時間里,被稱為“落地唱書”的前身——田頭歌唱。到1863年前后,田頭歌唱發(fā)展成沿門唱書,即沿門挨戶賣唱。1、孕育期:田頭屋前的民間文化當時,嵊州剡江兩岸農(nóng)村自然災害連年發(fā)生,同時清政府的苛捐雜稅繁重,使嵊州農(nóng)村經(jīng)濟破產(chǎn),民不聊生,離鄉(xiāng)背井,四處逃荒。在這樣特定歷史條件下,于清咸豐末年至同治初年前后,部分青年農(nóng)民用民間曲藝作為謀生手段,賴以生存。越劇的“母親”——落地唱書產(chǎn)生了?!奥涞爻獣苯?jīng)過幾十年的孕育發(fā)展后瓜熟蒂落,越劇由此誕生。當時群眾和藝人取名“小歌文書班”,簡稱為“小歌班”。當時的
4、小歌班演員合影1、孕育期:田頭屋前的民間文化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據(jù)《越劇志》記載,越劇的流傳區(qū)域多達16個?。ㄊ校?、自治區(qū),且特別活躍于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重慶、香港等一些文化發(fā)達的都市。這恐怕跟越劇當初在上海灘的文化圈里幾經(jīng)摔打密切相關(guān)。1917年、1918年和1919年,嵊縣的小歌班三度赴滬獻演均告失敗。但到了1920年,小歌班第四次進軍上海終于引起轟動。分析成功的原因,歸根到底當是小歌班一頭扎進了市民文化圈的懷抱,且屢踣屢起,義無反顧的緣故。其重要征象有二:其一是在不斷向那些占領(lǐng)上海舞臺的劇種學習的過程中,小歌班
5、逐漸捉摸到了上海市民的審美心理和藝術(shù)情趣,逐漸形成了最初的為都市觀眾所喜聞樂見的表演程式;其二則更具意義,小歌班上演的《碧玉簪》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劇目所涉及的婦女地位和婚姻制度問題,與方興未艾的“五四”運動的脈搏相契合,跟席卷上海灘的新文化思潮的熱點相一致。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碧玉簪》劇照《梁山伯與祝英臺》劇照獲得市民文化認同之后,小歌班在上海著名的娛樂場所“大世界”有了一席之地,并于1921年在《申報》刊出廣告,自行命名“紹興文戲”。后來上海的報刊和廣告將“紹興文戲”改稱“越劇”,那是在女班紹興文戲聲名鵲起之際。女
6、子演戲本是當時上海娛樂業(yè)的時尚,但“紹興文戲”的女班卻是屢遭磨難而后成的。到了1939年9月,上海幾乎云集了所有著名的女演員,全市有13個演女子越劇的劇場,1941年下半年竟猛增至36處之多。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上海成為女子越劇中心,純粹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市民文化上流層面盛行捧風的結(jié)果。越劇女演員中最有名的莫過于越劇十姐妹。當時上海金融界、工商界、娛樂界和新聞界的名人多為寧波、紹興一帶移民,他們喜歡越劇。上海無可爭議地成了越劇的殿堂。在汲取了大量含有多元文化因素的上海市民文化營養(yǎng)之后,越劇原先的越地農(nóng)村文化的區(qū)域?qū)傩砸驯淮?/p>
7、大突破,茁長為以上海為中心、以江浙滬為基地的吳越文化圈的一個特色品牌。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越劇十姐妹合影《山河戀》劇照“越劇十姐妹”,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竺水招、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因1947年同臺演出《山河戀》而得名。越劇的繁榮固然得益于市民文化的注入,而越劇的持續(xù)繁榮則取決于她在剛獲得市民文化推重之時即起步進行改革。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藝工作者參加,對越劇進行全面的改革,被稱為“新越劇”。編導有于吟、韓義、藍流、白濤、肖章、呂仲、南薇、徐進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
8、水招也在龍門大戲院進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走上了改革之路。3、變革期:新文藝運動的認同“新越劇”重要標志之一,是編演新劇目,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幕表制。內(nèi)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1946年5月,雪聲劇團首次將魯迅小說《祝?!犯木帪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