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外耳炎癥ppt課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外耳炎癥一、外耳濕疹二、外耳道癤與外耳道炎三、外耳道真菌病
1一、外耳濕疹外耳濕疹(eczemaofexternalear)是指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發(fā)生于外耳皮膚的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中醫(yī)稱“旋耳瘡”“黃水瘡”、“月蝕瘡”。
2【中醫(yī)病因病機】1.風熱濕邪犯耳2.血虛生風化燥
3【臨床表現】1.癥狀急性期患處瘙癢、燒灼感或有黃水流出。嚴重者全身可有發(fā)熱或全身不適,睡眠欠佳,胃納差,大便干結。慢性濕疹為外耳劇癢不適。
42.體征急性期檢查見局部皮膚顏色加深、紅斑或粟粒狀小丘疹、水泡。潰破后流出黃水。表皮糜爛、痂皮覆蓋,可導致外耳道狹窄。慢性濕疹主要表現為患處皮膚增厚、粗糙、脫屑、皸裂、結痂、苔癬樣變。
5【診斷與鑒別診斷】1.診斷依據局部癥狀、體征及病原體接觸、過敏史可作出準確診斷。
6
7
8風熱濕毒蒸耳局部癥狀:外耳道或耳郭周圍瘙癢、灼痛明顯。局部檢查:外耳道或耳郭周圍膚色潮紅,丘疹或水皰,潰后流黃水,皮膚糜爛,或結皮痂。全身癥狀:可有發(fā)熱、煩躁、睡眠不安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9治法:祛風止癢、清熱利濕。代表方:消風散。偏濕熱壅盛者,宜清瀉肝膽濕代表方:龍膽瀉肝湯。
10血虛生風化燥局部癥狀: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耳部癢痛甚,抓搔后有小血點或結痂。局部檢查:耳道、耳殼及周圍之皮膚增厚、粗糙、皸裂、上覆皮痂。全身癥狀:全身可伴有臉色萎黃,食少,身倦乏力。舌質淡紅,苔白,脈細緩。
11治法:養(yǎng)血熄風,滋陰潤燥。代表方:地黃飲。
12(2)中成藥(3)其他中醫(yī)治療1)外洗及濕敷2)滴耳3)涂耳4)煙熏療法5)針刺療法
13西醫(yī)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首先了解和消除致病因素。治以抗過敏,止癢收斂為原則,保持局部清潔,避免引起繼發(fā)感染。
14全身治療1)抗組織胺類藥:2)皮質類固醇類:
15局部治療1)滲液較多時,可用3%雙氧水清洗患處,或用15%氧化鋅溶液濕敷。2)滲液較少或僅有紅斑、丘疹時,可涂用氧化鋅糊劑及各種類固醇軟膏或霜劑。3)有膿性分泌物,則可配合應用抗生素軟膏涂患處。4)若局部皮膚增厚明顯,可用3%水楊酸軟膏涂。
16外耳道癤與外耳道炎外耳道癤又名局限性外耳道炎,發(fā)生于外耳道軟骨部,為該部皮膚毛囊、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中醫(yī)稱“耳癤”。外耳道炎又稱彌漫性外耳道炎,系外耳道皮膚及皮下組織的彌漫性感染性炎癥。中醫(yī)稱“耳瘡”。
17【中醫(yī)病因病機】1.風熱邪毒侵襲2.肝膽濕熱上蒸
18【臨床表現】1.外耳道癤(1)癥狀主要表現為耳部較劇烈的跳動性疼痛,常放射至同側頭部,張口、咀嚼或打呵欠時疼痛加劇;夜間常因劇烈耳痛而難以入睡;牽拉耳郭及壓迫耳屏可使耳部疼痛加??;由于耳道內腫癤堵塞,可有阻塞感或影響聽力。
19(2)體征1)發(fā)病早期局部檢查見外耳道軟骨部皮膚有局限性紅腫;有耳屏壓痛和耳郭牽引痛明顯。體溫可有升高。2)成熟期局限性紅腫其頂部可有黃白色膿點,破潰后有稠厚膿液流出,或帶血;耳前耳后淋巴結腫大、壓痛;耳屏壓痛和耳郭牽引痛稍減輕。
202.外耳道炎(1)癥狀耳道內有灼熱感、疼痛或脹痛,逐漸加劇,咀嚼及說話時加重。(2)體征外耳道皮膚充血、腫脹,有分泌物流出,初期稀薄,漸變?yōu)槟撔裕簧跽咄舛烂黠@腫脹,外耳道狹窄甚至完全閉塞??捎卸岸罅馨徒Y腫大;體溫可有升高。
21【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1.細菌培養(yǎng),外耳道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可發(fā)現致病菌,可作藥物敏感試驗。2.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可能白細胞增高。3.嚴重者聽力檢查可呈輕度傳導性耳聾。
22【診斷與鑒別診斷】1.診斷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結果,不難作出診斷。外耳道癤為局限性紅腫性病變,外耳道炎是彌漫性病變,二者也不難鑒別。
232.鑒別診斷(1)化膿性中耳炎(2)耳后骨膜下膿腫
24【治療】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相結合,也可以中醫(yī)、西醫(yī)結合治療。
25中醫(yī)治療(1)辨證治療1)風熱邪毒犯耳局部癥狀:耳部灼熱疼痛,張口、咀嚼或牽拉耳郭、壓迫耳屏時疼痛加劇。全身癥狀:伴惡風發(fā)熱,頭痛,周身不適。舌質紅,苔白,脈浮數。局部檢查:外耳道局限性紅腫,隆起如椒目,表面有黃白色分泌物;或為彌漫性紅腫,表面有黃白色分泌物。
26治法:疏風清熱,解毒消腫。代表方:五味消毒飲。
27肝膽濕熱熏耳局部癥狀:耳部疼痛較劇,痛引腮腦,耳前或耳后臖核腫大疼痛。全身癥狀:可有發(fā)熱,口苦咽干,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局部檢查:外耳道見局限性紅腫,高突如半球狀,頂部可見黃色膿點,周圍肌膚紅赤,或溢少許稠厚膿血;或為耳道皮膚漫腫紅赤,或為彌漫性紅腫,有黃粘滲液。
28治法:清瀉肝膽,解毒消腫。代表方:銀花解毒湯。
292)中成藥(3)其他中醫(yī)治療1)外耳道清洗:選用虎杖、金銀花煎水清洗患耳,每天1~2次。2)黃連滴耳液滴患耳,每天三次。
30西醫(yī)治療(1)全身治療可根據細菌培養(yǎng)的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生素,或未做藥敏試驗前,首選青霉素或大環(huán)內脂類抗生素。
31局部治療1)在3%雙氧水清洗外耳道后,用浸有抗生素及激素的小紗條,松松地塞入外耳道內進行濕敷,并每隔2~3小時滴該藥液1次,保持紗條濕潤,每日更換紗條1次。2)局部可用5%魚石脂軟膏、紅霉素軟膏涂布。3)若已成膿,可切開排膿。應注意切熟不切生、切軟不切硬、切直不切橫的外耳道癤切排原則。
32病因治療1)積極治療化膿性中耳炎。2)積極治療各種相關的全身性疾病。
33三、外耳道真菌病外耳道真菌病(otitisexternamycotica)是外耳道真菌感染性疾病。真菌易在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生長繁殖。我國南方氣候濕熱的省份多見?;颊咭灾星嗄昃佣唷V嗅t(yī)稱“耳癢”(auralitching)或“外耳道霉癢癥”。
34【中醫(yī)病因病機】外耳道真菌的發(fā)病原因主要有外因和內因。外因多為風火痰濕結聚耳竅;內因多為肝腎不足,濕毒上攻耳竅。
35【臨床表現】1.癥狀(1)早期輕者可無癥狀或有輕微癢感,進一步發(fā)展,有耳內發(fā)癢及悶脹感,有時奇癢,以夜間為甚。(2)合并感染時可引起外耳道腫脹、疼痛和流膿。(3)耳道阻塞,鼓膜受侵犯時,可有聽力下降,耳鳴,甚至眩暈。
362.體征(1)外耳道有狀如薄膜或呈筒狀痂皮,除去后見患處略充血潮濕,或見外耳道糜爛、表皮覆蓋白色或奶油樣沉積物,或有丘疹、膿皰、膿液。(2)鼓膜鼓膜覆蓋有黃黑色或白色粉末狀或絨毛狀真菌。
373.常見并發(fā)癥嚴重的真菌感染可引起壞死性外耳道炎,如以化膿和肉芽為主的,可能會發(fā)生面癱。
38【診斷與鑒別診斷】1.診斷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結果,不難作出診斷。
39鑒別診斷(1)外耳濕疹主要是耳郭、外耳道及其周圍皮膚呈紅斑或粟粒狀小丘疹,破潰后流黃水,表面糜爛、結痂、脫屑。而外耳真菌表現為耳道奇癢,外耳道覆蓋有黃黑色或白色粉末狀或絨毛狀真菌。(2)外耳道炎主要表現為耳痛、灼熱感,檢查見外耳道彌漫性紅腫,少量粘性分泌物停留,但無黃黑色或白色粉末或絨毛狀物停留。
40【治療】1.中醫(yī)辨證治療1)風火痰濕襲耳局部癥狀:一側或雙側耳奇癢或癢痛,伴耳脹悶不適或低音調耳鳴。全身癥狀:可有頭痛發(fā)熱,睡眠差。舌紅,苔白或膩,脈弦。局部檢查:檢查見外耳道有灰褐色痂皮附著或堵塞,上有黃白色霉點,去除痂皮后見外耳道皮膚潮紅、腫脹、滲液。
41治法:祛風解毒,清熱化痰。代表方:玄參貝母湯。
422)肝腎不足,耳竅失濡局部癥狀:耳內奇癢難忍,耳脹悶或耳內蟬鳴。全身癥狀:神疲腰酸痛,睡眠差。舌淡紅,苔薄,脈弦細。局部檢查:外耳道有灰褐色或黃白色霉點,去除后見外耳道皮膚潮紅、脫屑、粗糙。
43治法:滋補肝腎,祛風解毒。代表方:一貫煎。
44西醫(yī)治療盡量保持外耳道干燥。局部用藥為主,一般不需要全身應用抗真菌藥。(1)局部治療1)外耳道清潔用3%雙氧水清除外耳道內的污物后,保持皮膚干燥。2)外耳道涂藥用1%益康唑霜、克霉唑霜、達克寧霜等作外耳道涂搽。
45(2)全身治療病情嚴重者,靜脈滴用抗真菌藥物治療。(3)病因治療積極治療外耳道炎癥及化膿性中耳炎,正確使用抗生素和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