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第四課 張中行 太陽下清供》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學(xué)術(shù)論文-天天文庫。
1、第四課張中行太陽下清供讀他們的東西,經(jīng)常使你有一種大凋零的感覺;讀他們的東西,醇厚之中,總覺著還缺點什么……張中行老先生的書總是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那一篇篇舊事掌故,很有些古人筆記的味道。怎么說呢?不大像魏晉,那種鋒芒畢露的智慧;而是像晚明,有一份滄桑之后的無奈,娓娓道來的平和。只有談起“文革”的時候,老先生才有點火氣。這也難怪,中國幾千年下來,大概只有三數(shù)個蔑視文人的時期。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一個;元朝有“九儒十丐”之說,秀才的地位,還在娼妓之下,也就比要飯的高些,算一個;再一個,就是知識分子被稱為“臭
2、老九”的“文革”時期了。老先生是文人,說起那段日子,心里難免不平,也算不得什么。最初朋友向我推薦張老先生的書,說:“那可是一個真正有學(xué)問的人,文章每一句話都是有來歷有出處的。”就像黃庭堅推崇杜甫的口氣。我陸續(xù)買來看了,覺得朋友說得不錯。5這世道,大儒不多了。退一步,張中行,或者還有南懷瑾他們,就顯出來了,很可以用“水落石出”來形容。讀他們的東西,經(jīng)常使你有一種大樹凋零的感覺。的確,他們算不上大學(xué)者,但他們還有著大學(xué)者時代的余韻,就像風(fēng)雨后的晚晴,也是人世間最美麗的風(fēng)景。對這樣的宿儒,從學(xué)問的境界上講,
3、現(xiàn)在已沒人有資格對他們說三道四了。但是讀他們的東西,醇厚之中,總覺著還缺點什么?;蛘撸褪撬稳逯祆渌f的“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活水”吧。這樣的文字,是不動的風(fēng)景。按張中行老先生的話,應(yīng)該叫“清供”。張老先生曾經(jīng)寫過一篇《案頭清供》,講他的書桌上的幾件擺設(shè)。所謂“清供”,就是不花錢得來而又自己喜歡的小玩藝。張老先生的清供有三樣:大老玉米一穗,看瓜一枚,葫蘆一只,各有各的來歷,各有各的故事,拉拉雜雜,也敷衍成一篇好文章。5談起文人的書桌,最有名的大概是聞一多的那張。詩人的名作,就是《聞一多先生的書桌》,幾
4、乎是逢集必收的。聞先生的書桌上,似乎并沒有什么清供,有的只是沉甸甸的憤怒和郁悶。這張書桌,給人感覺,并不是安放文房四寶的地方,而像是一片大草原,風(fēng)暴滾過,間或夾雜著野獸凄厲的怒吼,讓你感到一個書生也有拍案而起的靈魂。而張中行老先生的書桌,顯然更具有傳統(tǒng)文人的情調(diào),就像是晚秋時節(jié)的麥田,鳥雀飛來飛去,啄食著田間遺落的麥穗,落霞滿天,漁舟唱晚。這兩種境界,主要出于亂世與盛世之別。亂世多拍案而起之作,而盛世則不乏清供的閑情,倒也不必強分個高下。歷來所指責(zé)的,只是亂世中的清供,像周作人的知堂小品文。仿佛不知從
5、什么時候起,文人已經(jīng)失去了逃世的自由;只有在好世道,人們才有閑適的權(quán)力。張老先生的案頭清供,不過是好世道一個最雅致的注腳。但張老先生可能并未意識到,他的清供,不只三件,而應(yīng)是四樣——加上他自己。這絕非微詞,事實上,依照中國傳統(tǒng),人老了,就該是供起來的,而又能清,就是不糊涂不添亂,也就很好了。只是不知道,老先生自己以為然否?老先生最暢銷的書,《負(fù)暄瑣話》及“續(xù)話”和“三話”,是最中正平和的文字?!柏?fù)暄”,是曬太陽的意思。按照老先生“清供”的定義:不花錢得到而又自己喜歡,日光浴不要錢,除了愛美的女士大概人
6、人都喜歡,這種方式無疑具備清供的充分條件。再說必要條件,就是要有閑適的心情。現(xiàn)今的人越忙,就越講究消閑,印的書雖然多,但能坐著讀的倒也沒幾本———讀書,不再為了尋求真理,而是為了打發(fā)時光點綴心情。老先生的“瑣話”,說白了就是瑣細的家常話,既然是曬著太陽說的,自然也并不要求聽眾都正襟危坐。這就符合了清供的必要條件。5滿腹經(jīng)綸的老先生說“瑣話”,而不是板著臉教訓(xùn)人,使人如坐春風(fēng),本來這是一種好的不得了的境界。但既為清供,總覺得缺幾分活泛,在老人大概也是難免的事情吧。元稹詩曰“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可謂
7、一語道破暮年心態(tài)。那位宮女年輕時伺候過唐玄宗,老了,雖然天子已經(jīng)換了好幾個,但一張口還是玄宗舊事,不免一種遺老氣。張老先生是講古的高手,特別是所談“五四”人物,頗有野史的魅力,本來跟遺老氣是不沾邊的。但問題出在,文人的通例,似乎總有一種厚古薄今的傾向,認(rèn)為今天的世道斯文喪盡,而只有自己年輕時才是“郁郁乎文哉”的好時候。然而就今天看,事實似乎也是如此——大儒輩出怎么也是半個多世紀(jì)以前的事了。張老先生雖然不薄今,但因此卻可以理直氣壯地“厚古”,對于舊人舊事,飽蘸深情,終不免缺乏一些冷靜的剖析。大概這也是古
8、人筆記的通病。張老先生的筆法接近古人筆記,不覺也就染上了些遺老氣。是這樣的,白頭宮女說玄宗,說一萬遍,也還是家常話,不脫“春寒賜浴華清池”的路子,說不出“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前因后果,終究不大解渴的。5不過,所謂“述而不作”,老先生也許不是不能說,只是不想說罷了。老一輩的學(xué)風(fēng),往往有清朝樸學(xué)的影子,發(fā)展到極致,有的老學(xué)者,一輩子就出一本小冊子,嚴(yán)謹(jǐn)?shù)胶喼笔撬疂姴贿M。張中行老先生是有大學(xué)問的人,但似乎并沒有什么宏篇巨著,只是以閑適文字見稱,大有舉重若輕的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