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

ID:12768372

大小:52.00 KB

頁數(shù):12頁

時間:2018-07-18

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_第1頁
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_第2頁
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_第3頁
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_第4頁
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_第5頁
資源描述:

《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中西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中西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中西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中西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中西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中西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中西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中西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中西言意關系的比較研究第29卷第1期2009年2月上饒師范學院學報JOURNALOFSHANGRAONORMALUNIVERSITYV01.29.No.1Feb.2OO9西●—口意關系的比較研究李艷(湖北經(jīng)濟學院新聞傳播學系,湖北武漢430205)摘要:言意關系是探討文學存在無法回避的問題.語言與意義之間的關系長期在中西方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很難對應統(tǒng)一的矛盾性,為了能夠實現(xiàn)對言意矛盾的超越,中國

2、文論提出了”微言大義”和”立象盡意”,以期突破語言的束縛,從而創(chuàng)造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廣融空間;而在西方世界中,從語言本體論的確立到語言解構功能的發(fā)現(xiàn).西方理論界盡管經(jīng)歷了形而上學大廈顛覆后的價值猶疑,但語言邏輯思維的強化還是力求實現(xiàn)對言意和諧關系的建構.關鍵詞:詩學;言意矛盾;超越中圖分類號:I4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23712oo9)ol一0089—06語言作為人類的文化表征符號,自人類誕生起就與人的思維情感緊密聯(lián)系,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視域里,人們都已認識到語言不僅顯示著人之為人的獨特生命體征,而且也成為人類與社會及其處身的世界之間建立意義聯(lián)系的必經(jīng)之

3、途.然而,中西詩學圍繞著語言與意義的關系問題也引發(fā)了-K期的爭執(zhí)和討論.中國自古就提出”言不盡意”觀,主張文學應力求表達”言外之意”.西方20世紀自語言論轉向后,究竟”語言是存在之家”抑或”語言是意義的囚籠”一直未有定論.于是,我們有必要在時間的縱軸上以及文-rE的橫軸上對中外詩學中言意關系的探討做一番追根溯源的梳理.一,中西詩學中言意關系研究的溯源先秦時期是中國思想領域第一個黃金時代,它不僅開啟了中國詩學的理論源頭,而且也為中國詩學確立了基本的話語體系.就言意關系而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道家代表老莊都透露了他們基本的思想.《論語?子路》篇中有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

4、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n兒)從儒家安身立命,拯世濟物的傳統(tǒng)觀念來看,語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價值,它是表情達意的重要q-具,它影響著君子為人處事之道.由此可見,儒家重視語言.然而,儒家對語言重要作用的首肯,并沒有阻擋他們對語言之外的有關存在的追問,《論語?陽貨》中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J(t9.526)孔子連續(xù)用反問和反復的修辭手法,旨在強調語言之外還有更其廣大和深遠的存在,這些是用語言難以窮盡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告訴我們語

5、言并非萬物之本,盡管語言是重要的表意和傳達工具,但我們所追求的還有語言之外的深邃的意義世界,語言的表達是有限的.巧合的是,儒家對言意辨正關系的思考與道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老子》八十一篇首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與”可名”是說語言有其普遍的存在意義,然而語言對”道”的傳達又是有限的,莊子進而收稿日期:2G38—09—17;修回日期-”2~08—10—09.作者簡介:李艷(1鉀8一),女,湖北省襄樊人,湖北經(jīng)濟學院語言與文化傳播研究所講師,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比較詩學研究.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OO9(第29卷)深刻地闡述了言意之間的關系:荃者所以

6、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2](rvzs)莊子講語言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意義的獲得,語言的作用恰如漁網(wǎng)和兔網(wǎng),只是工具,是中介,我們需要的是在語言之外尋找意義.莊子”荃魚”之辨的目的是為了抨擊世俗對語言的偏信和盲從.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

7、識之哉![21(P356)在這里莊子抨擊了以言為貴以書為信的俗常之見,自然有他的深刻哲學基礎,在他看來無形無邊的”道”一旦落入個體言說的窠臼就從無限墜入有限,失去了”道”的澄澈和真純.正如他在《齊物論》中所提到的”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畋”l]’PM),”道”的存在是無窮無盡的,語言所指涉的存在也應該是沒有邊界的,只是因為個人總以一己之偏狹的認知去切割分裂那無盡的世界,于是才有了界限.從這點來看,莊子所謂言意之間的矛盾就是個體語言的有限性與意義外延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既存在于”道”的傳達者一方,也存在于“道”的理解者一方.先秦的儒道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