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朱熹思想與佛學研究論文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朱熹思想與佛學研究論文朱熹思想與佛學研究論文朱熹思想與佛學研究論文朱熹思想與佛學研究論文朱熹思想與佛學研究論文朱熹思想與佛學研究論文朱熹思想與佛學研究論文朱熹思想與佛學研究論文朱熹思想與佛學研究論文 摘要:朱熹是孔子以來儒學之集大成者,他在繼承孔孟思想,以其作為本源的基礎之上,廣泛吸收了佛道,尤其是佛教的理論模式。在利用佛教理路的架構上。承栽了儒家道德價值體系。本文在前人基礎之上對朱熹思想的佛教理論源流作了一些簡單的探討,主要就朱熹的生平經(jīng)歷。其思想的本體論、心性論以及修養(yǎng)方法四個層面展開。在此基
2、礎之上,本人在三個思想層面分別提出了朱熹思想與佛教的差別所在。并在文末對這一關系提出了自己的設想?! £P鍵詞:朱熹;佛學;本體;心性;修養(yǎng) 一、朱熹的佛學因緣 朱熹的思想與其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不無關系。朱熹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生于福建龍溪一個儒學世家,其父朱松從小便飽讀儒典,深受儒學熏染,后任官于福建、浙江等地,雖然如此,朱松卻也耽好佛典,曾與凈悟、大智禪師交往甚密,平日為官之外,在家便誦經(jīng)參禪。同時,朱熹家人也多虔誠信佛,其中有朱熹的母親、外祖父、舅舅等人。因此,朱熹自幼便是在一個儒、佛兩種
3、文化相互交融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對他日后的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祆湓缒晔艿降倪€是儒家正統(tǒng)教育,因其父望子能舉仕人官,從五歲起便將朱熹送人私塾。但在朱熹十四歲時,即紹興十三年(1143)朱松病死于福建建甌,臨終之前,朱松將家事托付于好友劉子羽,并兒子的學業(yè)交于劉子翠、劉勉之、胡憲幾位好友,這四位友人都是武夷一帶的儒學名家,卻都喜好佛學,可謂是儒佛兼修的名士。這幾位名士都好交往于僧人,時常便會帶上朱熹同行,這使得朱熹對佛學耳濡目染,對佛學開始產(chǎn)生極大興趣,同時他也隨之結交了許多僧人??梢哉f在朱熹
4、訪李侗于南平之前,朱熹是沉于佛學的研習之中的。其自述道:“某年十五、六時,亦常留心于此(指禪)”《朱子語類》卷104。當然對朱熹影響最大的是大慧宗杲禪師及其弟子道謙開善。道謙是五夫里人,在仙洲山修密庵,與五夫里一嶺之隔,朱熹年少時,隨劉子翠結識了道謙,《朱子語類》有云:“一日在病翁所,會一僧與之語,其僧只相應和了,說也不說是不是,卻與劉說,某也理會得個昭昭靈靈底禪……及去赴試時,便用他意思去胡說,是時文字不似而今細密,由人粗說,試官為某說動了,遂得舉。”(《朱子語類》卷104)這其中的“一僧”指的便
5、是道謙,而且有傳,文中所提朱熹去赴試時,篋中唯置《大慧宗杲語錄》一本書,他在與許生的信中提到:“夫讀書不求文義,玩索都無意見,此正近年釋氏所謂看話頭者。世俗書有所謂《大慧語錄》者,其說甚詳。試取一觀,則其來歷見矣?!?《朱子文集》卷六十)可見當時朱熹是沉浸于佛學研習之中的。大慧宗杲與其弟子道謙所修禪法乃是“看話禪”,即對禪宗公案中禪師的對答進行參究,也就是“看話頭”??丛挾U是大慧宗杲對華嚴與禪宗的融會。在理論上,大慧宗果以華嚴宗的理論立說,認為眾生都具本覺真心,要體悟華嚴真心,必須經(jīng)過修行,去除蔽障
6、,以顯“自性清凈圓明體”,即達到妄盡還源的目的。在修習方法上,他的特點是“看話頭”,用“常惺惺”的動態(tài)功夫以令心靈活潑、生動,對治當時另一主流禪法“默照禪”之昏沉、僵化的流弊。朱熹后來的諸種學說,如參究中和已發(fā)未發(fā)的話頭,主心要常惺惺的主敬功夫,及先涵養(yǎng)后察識之修養(yǎng)法都很難排除不受大慧宗杲的影響?! ≈祆涑龇鹑肴宓霓D(zhuǎn)機應是在見到其師李侗之后。初見李侗于南平,李侗便指出儒佛之不同,評價朱熹所學落于懸空,朱熹再三辯駁,但李侗卻沒有給予更多的回答,“只教看圣賢言語”(《朱子語類》卷104)于是朱熹便“將那
7、禪來權倚閣起,意中道,禪亦自在,且將圣人書來讀來。讀來讀去,一日復一日。覺得圣賢言語漸漸有味?!?《朱子語類》卷104)因此朱熹再訪李侗時,便相談甚契,后便拜李侗為師,后朱熹題于西林寺的詩為證:“古寺重來感慨深,小軒仍是舊窺臨。向來妙處今遺恨,萬古長空一片心。”此詩為朱熹訪李侗住宿于西林寺時所題?!跋騺砻钐幗襁z恨”說明朱熹已開始由佛轉(zhuǎn)儒,完成將生命價值安頓于儒家的抉擇?! 《?、朱熹理學與佛學立論根基之異同 朱熹之于佛教的態(tài)度有兩面性,既反對、排斥佛教,又吸收、溶攝佛教有關思想。這點首先體現(xiàn)在朱熹理
8、學的思想立論根基層面,即本體論層面上。 朱熹發(fā)展前人思想,將道德本體化,以太極為理,陰陽為氣,構建了理體氣用的“理本論”本體論架構。朱熹抄《太極圖解》以表其意:“此(太極)所謂無極而太極也,所以動而為陽,靜而為陰之本體也。然非有以離乎陰陽也,即陰陽而指其本體,不雜乎陰陽而言耳?!边@是說,理是本體,是陰陽動靜存在的所以根據(jù)。氣的動靜則是理的外在過程和表現(xiàn)。理在氣中與氣不相離,但又是不與氣相雜的本體。這是朱熹構建宇宙論以及本體論的基礎之所在。就理與氣、體與用的關系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