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語文】河南省許昌市六校2012-2013學年高二第二次聯(lián)考試題》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許昌市六校2012-2013學年高二第二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請考生務必將答題卷左側密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請考生按規(guī)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寫在答題卷上,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第Ⅰ卷閱讀題(70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3題。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字,應當說與《論語·學而》篇中“禮之用,和為貴”的“和”涵義相同。翻檢相關經(jīng)學文獻,“和而不同”的“和”也與周代基于禮原則的“和順”“協(xié)和”“和睦”等意思
2、相近,沒有多少異議。朱熹《論語集注》謂“和者,無乖戾之心”,把“和”與“乖戾”對舉,也能說明這一點。至于《國語·鄭話》中史伯講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和”,則是指自然事物諸元素之間的“調和”,與”和而不同”.“和為貴”的“和”不是一回事兒??鬃诱f的“君子和而不同”與史伯說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是兩個不同的命題,適用的領域也不一樣。前者適用于社會領域,主要是講人際關系的;后者適用于自然領域,主要是講不同物質的配合或共同作用的,因此,作為概念而不是語詞,這兩個“和”是不能等同的,也是不能互換的、另外一中庸里有“喜怒衰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
3、皆中節(jié)謂之和”的說法,然而子思之學已開始向心性之學轉化,因此對“和”字的理解還當“以孔解孔”。先秦文獻中講的“同”,很多情況下可以理解為“共同點”或“相同的目標”。就人際關系而言,“同”與“和”不是對立關系.并且常常是有著正向聯(lián)系的,孔子本人就說過“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話。他所反對的“同而不和”的“同”.只是指那種無原則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茍同”.這一點是應當明確的?!昂投煌钡摹安煌保屑毞治銎饋?,應該包括“非原則性的不同”與“原則性的不同”。對于非原則性的不同,容易通過“求同存異”而達到“和”。而對于原則性的不同.則不易做到“求同
4、存異”,要達到“和”就比較困難??鬃釉赋觯骸拔ㄈ收吣芎萌恕D軔喝恕?。意思是說,只有“仁者”才能夠公正地喜愛應當喜愛的人,厭惡應當厭惡的人。由此可知。孔子心中的仁者不會以求“和”為由回避矛盾。從孔子一生的言行看來,如果出現(xiàn)了原則性的“不同”的情況。他不會以虛假的、表面的平衡來掩蓋矛盾,更不會“委曲求和”。有人提出,孔子的“和而不同”包含著微言大義,也應當能夠像《詩經(jīng)》那樣被用于“賦詩言志”。雖可能存在紕漏曲解,卻也有助于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與發(fā)展。此說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從語言表達的角度說,涉及到比較關鍵問題的時候,還是應當把具體涵義說清楚為好
5、,不是表述什么內容都適合用這種賦詩言志的方式的。大概正是因為人們解讀經(jīng)典時濫用了這種賦詩言志、類比推理的方式,一些人對“和而不同”涵義的闡發(fā)脫離了孔子的整體思想,沒有善惡美丑,沒有“對”與“不對”。只有“同”與“不同”,這種缺乏聯(lián)系與整體認識的觀點,顯然沒有把握孔子學說的精義。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正確理解孔子講的“和而不同”,對于恰當處理不同性質的人際矛盾與沖突,以及建立不違背道義原則前提下的協(xié)同、合作關系,都是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的。1.下列有關“君子和而不同”一句中“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A.相關經(jīng)典文獻可以證明,
6、孔子“君子和而不同”中“和”的涵義與周禮原則中“和11順”“協(xié)和”“和睦”等意思接近、B.史伯講的“和”與孔子講的“和”是兩個不同的命題,適用于不同領域,作為概念,兩個“和”不能等同,也不能互換。C.朱熹在解釋孔子的《論語》時,將“和”與“乖戾”對舉,從側面證明了孔子“和而不同”中“和”是“和睦”的意思D.子思在《中庸》中有關“和”的解釋,背離了孔子“和”的涵義,走向了唯心的傾向,“和”字的理解還當“以孔解孔”2.下列對原文第二段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孔子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反映出他有很強的原則性,在是非曲直很明確
7、時他始終能夠遵循這一準則。B.先秦文獻中講的“同”,在人際關系的角度上與“和”不是對立的關系,都可理解為“共同點”“相同目標”。C.“求同存異”體現(xiàn)了人際關系中“同”與“和”的正向聯(lián)系;如果“不同”的指向是非原則性的,容易通過“求同存異”達到“和”D.孔子心目中的“仁者”不會為了所謂的“和”而去掩飾人際關系中原則上的“不同”,更不會“委曲求和”。3.根據(jù)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用微言大義和“賦詩言志”的方式去解釋孔子的“和而不同”,有助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因此,其紕漏曲解尚可接受。B.正是因為人們解讀經(jīng)典時
8、濫用了這種賦詩言志、類比推理的方式,一些人才對“和而不同”涵義的闡發(fā)脫離了孔子的整體思想,沒有準確把握孔子學說的精義。C.由于缺乏聯(lián)系性與整體性認識觀,一些人對孔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偏于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