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政治哲學畢業(yè)論文 反思“國民性”-儒家政治哲學與“國民性"論題的產生

ID:1776279

大?。?8.00 KB

頁數:11頁

時間:2017-11-13

政治政治哲學畢業(yè)論文 反思“國民性”-儒家政治哲學與“國民性"論題的產生_第1頁
政治政治哲學畢業(yè)論文 反思“國民性”-儒家政治哲學與“國民性"論題的產生_第2頁
政治政治哲學畢業(yè)論文 反思“國民性”-儒家政治哲學與“國民性"論題的產生_第3頁
政治政治哲學畢業(yè)論文 反思“國民性”-儒家政治哲學與“國民性"論題的產生_第4頁
政治政治哲學畢業(yè)論文 反思“國民性”-儒家政治哲學與“國民性"論題的產生_第5頁
資源描述:

《政治政治哲學畢業(yè)論文 反思“國民性”-儒家政治哲學與“國民性"論題的產生》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湖南師范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考籍號:XXXXXXXXX姓名:XXX專業(yè):政治政治哲學論文題目:反思“國民性”:儒家政治哲學與“國民性"論題的產生指導老師: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摘 要:“國民性”論題本質上是對“強國之路”的設想,是以改造“國民性”的方式通達“現代強國”、擺脫民族危機的路徑規(guī)劃,因而首先是一個政治哲學命題。這種思維方式與中國儒家政治哲學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可以說,正是在這一古老的思想的指引下,沿著“立人”而“立國”,“新民”而“新國”的思維定式,“國民性”論題被生產出來。認真清理“國民性”論題與中國儒家政治哲學的關系,對我們反恩百年來的“國民

2、性”論題和理解中國現代文學史、思想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國民性”論題是一個貫穿了百年文學史、思想史的重要命題,對這一命題的思考、反省也一直是學界重要的致思方向。但是在眾多的相關探討中,“國民性”論題的生成與中國儒家政治哲學的關系還沒有被深入而有效地清理,對二者深層次關聯的理解與辨析,卻真切地影響著對“國民性”及相關問題的思考,無論是思考深度還是判斷的有效性。    一、“國民性”問題的浮現與延續(xù)    戊戌變法前后,對國家積弱積貧之原因的分析開始集中到“國民性”上。1895年春,嚴復在天津《直報》上發(fā)表《原強》一文,認為“國之貧富強弱治亂者,其民智、民

3、力、民德三者之征驗也”,直接把國家“貧”、“弱”、“亂”的現狀歸兇于民智、民力、民德之低下,“民智已下矣,民德已衰矣,民力已困矣”,要救國圖強,則必須“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霸瓘姟边@一標題明確地標示著嚴復的撰文指向:分析國家貧富、強弱、治亂之原因,尋求國富、國強、國治的路徑,  1902年,粱啟超的《新民說》系統(tǒng)地提出了“新民”——也就是“國民性改造”——的思想,提倡公德品質,尚武精神,權利與自由,民族主義和國家等思想,試圖“探求我國民腐敗墮落之根源”,尋求立國之道,進而得出“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的結論,并且,梁啟超

4、毫不隱晦地說是源自“大學新民主義”。梁啟超的論說影響極大,郭沫若在“五四”之后回憶說:“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換句話說:就是當時的有產階級的弟子——無論是贊成或反對,可以說沒有一個沒有受過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禮的。”’  1902年,魯迅東渡日本。據許壽裳回憶,魯迅在日本弘文學院時經常思考三個相關聯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后來魯迅明確提出“立人”的解決辦法:“根柢在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舉。”只要“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人國既建,乃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于天下”。魯迅認為,當由“剛

5、健不撓,抱誠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隨順舊俗”的“摩羅”詩人“發(fā)為雄聲,以起其國人之新生”?!霸娙恕蔽論芤粡棥保瑖瘛靶南伊?,“靈府朗然”,“得是力,乃以發(fā)生,乃以曼衍,乃以上征,乃至于人所能至之極點”。以此“先覺之聲”,“破中國之蕭條”,終“國民精神發(fā)揚”,“大其國于天下”。同時魯迅反對不察“根柢”,誤以為“黃金黑鐵”、“托言眾治”可以強國的觀點和做法,認為這些皆是“現象之末”脫離了事情的根本,甚至為害尤烈,因為“角逐列國事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性而排眾數”。精神張,自覺至,內曜外華

6、,是第一位的。因此,魯迅呼喚“強力意志”和“摩羅詩人”,“震吾人之耳鼓”,“啟人生之閟機”,使“內曜”明華,“人各有己”,人皆獲此“自性”,必“自覺勇猛發(fā)揚精進”,“知人類曼衍之大故,暨人生價值之所存……而張其上征渴仰之思想,使懷大希以奮進,與時劫同其無窮”。魯迅通往“雄厲無前”的人國的思路也是從“新民”開始的,在魯迅的設想中,“人立”則“事舉”,人為真人,國為人國,自然“雄厲無前”,人生價值得立,國家根本得固。  清末民初,國民性問題的思考遠不止嚴復、梁啟超、魯迅,而是一時思潮,孫中山、陳獨秀、毛澤東等政治、思想界主將,周作人、沈從文、老舍等文學界大家,

7、蔡元培、張伯苓、晏陽初等教育界志士都進行過嚴肅的思考和真誠的實踐。這一思潮不但影響了中國現代文學界、思想界,甚至直到當代,仍能聽到其響亮的回音?!   《?、“國民性”論題與“國家想象”    “國民性”論題產生于深陷內憂外患的中國,恰逢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民族的存亡續(xù)絕之關鍵。問題思考的重心和終極,是如何走出民族危亡的困境,建立一個強大的現代民族國家,“欲其國安富尊榮”,這就是梁啟超在《新中國未來記》中所說的“中華大帝國”和魯迅所說的“屹然獨見于天下”的“人國”。雖然對“國”的具體理解或有差異,但是建“國”的目標指向卻無不同。所以說“國民性”論題的產生,立足

8、點是政治的,是國族的,雖然后來“國民性”批判更多地具有了社會批判和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
关闭